常州民主党派成员中教育工作者2800余位!44年前徐伯昕与16位民进人联名建议确定教师节日期
发布日期:2025-09-11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在常州教育领域,活跃着2800余位民主党派身份的教育工作者。从幼教园地、中小学课堂,到高校讲台、科研实验室,他们有的扎根乡村深耕教学,有的远赴边疆支援教育,有的公益助学点亮梦想,用自己的方式,以专业和热忱为教育事业注入蓬勃力量。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在这个向师者致敬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回望一段与教育、与坚守有关的温暖往事——如今家喻户晓的教师节,其设立背后,与一份17位民主党派人士的联名提案紧密相连。
1981年,在全国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该提案被全国政协编为第170号。提案中明确提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该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关注教师的发展,应该成为国家非常重要的政策。希望不仅要有儿童节、青年节,同时更应该有教师节。
这17位提案人分别是:徐伯昕、吴贻芳、史念海、李霁野、张明养、叶至善、徐楚波、郑效洵、马力可、霍懋征、葛志成、方明、巫宝三、张景宁、叶圣陶、雷洁琼、柯灵(按原件签名顺序)。
在提案人中,叶圣陶是民进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主席,雷洁琼是民进第七、八、九届中央委员会主席,徐伯昕、吴贻芳、葛志成、叶至善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张明养、柯灵、方明曾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
位于提案人首位的徐伯昕(1905—1984),是江苏常州人,作为中国出版家与新文化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徐伯昕于1926年协助邹韬奋承办《生活》周刊,积极传播进步思想;1932年又共同创办生活书店,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邹韬奋曾评价他是“本店事业的舵手”。在长期的文化工作中,他深刻认识到教育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始终关注教育事业发展。
1979年,徐伯昕当选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长期投身多党合作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出版总署办公厅副主任等职,为文化事业奠基。即便晚年病重,他仍手书“愿以余岁为'四化'贡献力量”,这份联名提交设立教师节的提案,正是他为教育事业发声的生动实践。
如今在常州,仍留存着徐伯昕故居与徐伯昕事迹陈列馆两处重要场所,承载着对他的纪念与传承。故居位于湖塘桥老街下塘15-17号,100平米的石库门老房屋,存一厅、两房及天井,厅内挂其生平简历,由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贴牌“徐伯昕宅”,见证他与家乡的联结。事迹陈列馆在湖塘镇晓柳二村晓柳社区居委会大楼一楼,约80平米,于2019年开馆,现为民进会史教育基地。馆内以图文介绍搭配实物复制品、手稿等,展示其在文化出版、多党合作事业等方面的杰出贡献。
1983年,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民进19位政协委员再次联名提交《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该提案被全国政协编为第656号。提案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战略任务中,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大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恢复教师节,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对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中央领导的关怀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1985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6年3月的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民进组的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尽早制定《教师法》案。经反复修改论证,1993年10月31日,教师法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教师法从酝酿、调研、提出、起草、民进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到颁布,前后经历了10个年头。
如今,每逢9月10日,校园里的声声问候、学生们的真挚祝福、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都让教师群体感受到满满的温暖。教师节的确立,凝聚了太多人的智慧与热忱。
教师是点亮成长旅途的灯盏,以粉笔为犁、以讲台为田,把知识化作春雨浸润学子心灵,将品格融进行止引领人生方向;他们亦是传递文明薪火的使者,在晨光与暮色的交替里,默默托起家国和民族的期盼,为社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我们感恩每一位师者的辛勤耕耘,致敬他们于平凡生活中书写的不凡坚守,也铭记这段关于教师节设立的珍贵往事,让尊师重教的风尚随时光流转始终传承,温暖每一段逐光而行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