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打开方式”让侨批“穿越时光”焕发新生机
发布日期:2023-07-24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中新社北京7月21日电 (吴侃)今年是“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十周年,形式多样的传承保护活动使侨批文化频频“出圈”,新的“打开方式”也让侨批焕发新活力。
一纸侨批,两地相思。侨批见证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辛创业的历程,承载着他们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
“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父亲的侨批。”7月9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三江出海一纸还乡”侨批历史文化展上,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感慨道,小时候父亲常带他到唐人街寄批,那时不管多艰难,总要寄一笔钱回家。
近段时间,侨批在海外多国展出,唤起了海外侨胞的乡愁记忆。此次在泰国举行的展览共展出侨批、“猪仔钱”等200多件珍贵实物,展览筹备期间当地华人社团还征集了200余封回批赠送给汕头侨批文物馆。自5月起,“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展在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展出,百余封弥足珍贵的侨批记录了华侨华人“漂洋过海,过番谋生”的经历,见证了他们为家乡发展作出的贡献。
当前,以侨批文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也不断涌现,通过戏曲、话剧、歌剧等艺术形式,侨批背后鲜活的故事被重新演绎,打动了无数观众。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演的歌仔戏《侨批》今年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巡演。主人公黄日兴的扮演者庄海蓉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被老一辈侨胞心系家国的情怀打动,他们从未忘记兑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承诺。
珠海演艺集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侨批》4月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该剧以侨批为主线,展现苦难时光里的同胞情;诵读剧《侨批·中国》6月在广东江门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演出,用沉浸式情景剧演绎侨批中的家国情深;纪录片《走近侨批》去年12月在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讲述侨批、批局、批脚中的动人故事。
侨批雅致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也为文创设计提供了灵感,多个侨乡的文博机构和文创企业推出以侨批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在福建泉州的一家文创企业的线上商城里,7月上新了与泉州侨批馆联名推出的钥匙扣、笔记本等产品,别出心裁地将侨批批封的图案融入产品设计,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在广东江门,侨批与陶瓷艺术来了一场“新式碰撞”,江门市工艺美术师郑文贺经过5年摸索,将侨批活灵活现地“复制”到陶瓷上,制成精巧的工艺品。据郑文贺介绍,整套工序看似简单,却需要反复练习,接下来他会把釉下彩侨批开发成文创礼品,推向文旅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侨批已经退出人们的生活,但侨批记录的历史、承载的情感和蕴含的精神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财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向表示,当前侨批活化利用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展览展示、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等走进百姓的生活,今后还应探索更多方式方法,让更多的人读懂侨批。
在宁一看来,档案馆、博物馆等侨批收藏机构应继续加大征集力度,对侨批文物的保护、修复也应当及时跟进,特别是做好对侨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有条件的机构应加快对侨批文物的数字化扫描,建立侨批数字档案。另外,收藏机构还应加大力量对侨批内容进行整理、解读,挖掘具体而真实的史实素材,把侨批故事讲得更加多元立体。
“要让侨批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活化利用是关键一环。”宁一说,收藏机构可以通过联合办展、巡回展览、互换展览等方式,拉近侨批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借助丰富的文艺形式、多元的传播媒介,开发和创作以侨批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和文艺作品,推动侨批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让侨批得到更好的保护、留存和利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