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系统推进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常州侨情报告和侨情图
发布日期:2022-01-25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1月20日,全市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专题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为侨服务工作,发布了《常州侨情报告》和《常州侨情图》,系统推进我市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本次推进会是贯彻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新时代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我市将不断健全为侨服务网络、构建为侨服务平台、打造为侨服务品牌,以十大举措构建为侨公共服务体系,畅通为侨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市推动实现涉侨行政服务“一网通办”,构建以“江苏政务服务网”为主体,市、辖市区(经开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为辅助,移动终端和自助服务端为补充的 “一网通办”模式,实现侨务行政事项“就近办”“异地办”“不见面审批”。市、辖市区(经开区)政务服务大厅将涉侨事务纳入综合窗口受理,涉侨人员相对集中的开发园区、镇(街道)设立涉侨服务(咨询)窗口,协助办理或咨询相关涉侨事务,指导网上办理,推动线上线下全流程融合。
我市在社区打造“侨务工作示范点”,探索在侨务资源集中的社区建立社区侨务服务工作点,实现社区侨务工作与便民服务、社会综合治理、基层文化活动全面融合;在园区建立“华侨华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在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海归人才聚集度较高的园区,建立为侨服务工作网络,为侨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事业帮扶、居留便利等公共服务,开展创业培训、项目申报等专业服务;在校区打造“为侨服务工作站”,积极引育海外高层次科研人才,加强与各类开发园区合作,搭建产学研工作平台,推动高校华侨华人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与海外离岸孵化器、校友会、海外留学生联谊会等各类侨界联谊组织的沟通交流,建立高校侨界智库联盟,创设高校侨智论坛等。
此外,我市将不断推动打造线上线下“侨之家”和“智慧侨务”建立具有宣传侨政侨法、展示侨情侨貌、服务侨胞侨企等功能和作用的为侨公共服务平台。将定期开展侨情调查,分层分类建立侨情数据库等,形成“互联网+侨务+”模式。进一步打造为侨服务创新创业品牌、生活服务品牌和法律服务品牌,提高为侨服务水平与效能。
《常州侨情报告》首次发布了常州的基本侨情,并以一张《常州侨情图》直观展现了常州各地侨务资源分布情况。
作为著名华侨华人华罗庚、赵元任的故乡,常州现有旅居于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约5万人,在常归侨侨眷近5万人。各级侨联组织51个,各级各类侨商会、侨青会等社团组织9个,侨胞之家40个、社区侨务工作示范点、园区“华侨华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校区“为侨服务工作站”、省侨联新侨创新创业基地等基层侨务工作基地34个,华文教育基地、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等涉侨文化教育基地23个。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9个海外同乡社团(商会)组织,成立了江苏省首个在德联谊会——德国常州联谊会。常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美籍华人贡毅创办的津通国际工业园等2个园区分别被国侨办授予“引资引智重点联系单位”“海外人才中国创业示范基地”,罗溪镇、永红街道、椿桂坊等8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常州大学被授予“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以丰富的统战和侨务资源成为海内外侨界人士关注的重要中华文化交流基地。
常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办主任陈建新出席会议并讲话,就如何高质量推进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调要提高工作站位,增强为侨公共服务意识,加强统筹协调,提高为侨公共服务能力,围绕中心大局,提升为侨公共服务质效。
市侨办副主任李梅香主持会议并就全市为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说明和部署。
会上,武进区委统战部、常州大学、天宁区椿桂坊社区、三晶科技园等4家单位就为侨公共服务经验做法作交流发言。
常州科教城等14家通过省委统战部“全省基层侨务工作示范单位”、“省华侨华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省为侨服务工作站”调研考核并获得资助的单位被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