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朝暮共往 常港情缘
发布日期:2022-07-03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晴空万里,惠风和畅。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金紫荆广场迎着万千瞩目随风飞扬,带着香港回归25周年的喜悦,飘进每个人心里。
“我想一点一点填补香港年轻人心中的祖国地图。”
这一幕,和慕容崇侨记忆中1997年的画面重合。他来常州已有7年,回想起香港回归,一切还都历历在目。那时的香港,也同样是万人空巷,大家都翘首等待着新一天到来的那刻。
因为祖父母都是内地人,慕容崇侨对内地有割舍不开的思眷之情。2015年,他来到常州,探访祖母的故乡。没曾想,这趟“寻根”之旅,竟成为了他在常州“扎根”的起始点。
现在的慕容崇侨,已经有一个离不开萝卜干炒饭的“常州胃”了。
“我来到这个城市后,就想为她做点什么。”这是慕容崇侨和其他两位在常香港青年谢达波、萧子峰,组建全省首支“港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初衷。近一年时间,这支队伍已吸引到30多位在常港澳青年加入。他们每个月都会定期组织活动,为常州的残障人士、孤寡老人、困难群众等送去温暖。
“我想让更多人感受到两岸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羁绊。”慕容崇侨说。
除此之外,慕容崇侨每年还会组织香港青年来内地实习。他希望让香港新一代的年轻人,自己体验、感受祖国真真切切的发展。
他一直认为,祖国是港澳人最坚强的后盾:“有时候我觉得香港年轻人对祖国的了解太少,我想通过这些实习活动,尽自己所能,一点一点填补香港年轻人心中的祖国地图。”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和常州共同成长。”
王勇是常州的新朋友。因为工作调动,去年从香港来到位于武进区的世科特流体动力系统(常州)有限公司任职。初期短暂的适应后,自称“宅男”的他,养成了外出跑步的习惯,“生活在‘两湖’创新区,每天都能感受到常州的良好生态和城市活力。”
不仅如此,随着“两湖”创新区的产业蓝图日渐明晰,王勇的事业也在今年迎来了新契机,“这里有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我们可以把盘子做大。”就在6月28日,世科特的新厂区正式竣工交付,企业也将顺应发展,朝着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方面研发转型。
同时,王勇对“两湖”创新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期望常州以后可以吸引更多香港科研和金融方面的专业人士和年轻人来到这里发展,为‘两湖’创新区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和常州共同成长。”
“常州已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
“10年前刚来时我被吓了一跳。”张明丽回想起第一次从常州火车站下车,当时正值火车站重建,满目都是建设中的杂乱,她提着重重的行李,和同行三人在火车站门口留下纪念照的时候,内心充满对未来的迷茫。
张明丽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如今在常州经营着一家主打粤菜的饭店。自创业以来,她利用自身以往的工作经验和现在的地理优势,立足于粤菜,兼顾本帮菜的特色,在打造经典口味的同时也对两种菜系进行融合与创新,赢得了众多顾客的一致好评。
“我真的见证了常州非常大的发展。”张明丽感慨,常州近年各方面发展都十分迅速,“刚来的时候很多高架还没完善,现在已经四通八达。而且建设规划也越来越有大城市的样子了。”
从十分陌生到在常州安居乐业,张明丽笑称自己已经是“新常州人”了。“我们都习惯说‘去香港,回常州’。”张明丽和女儿经过多年生活,对常州产生了非常浓厚的感情,“可以说,常州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香港的根基在祖国,香港的底气在祖国。
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5年,如今的香港,“爱国者治港”的局面更加稳固,法治和营商环境更加优良,社会氛围更加和谐,和内地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近年来,常港两地经贸、文化交流亦愈发密切,“引进来”“走出去”“联起来”,两地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引进来”,让香港的经贸活力注入常州。截至2021年12月,常州共设立香港投资企业2753家,协议注册外资480.99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54.14亿美元,此三项指标均位居所有投资国别地区的第一位。
“走出去”,将常州故事传唱两地。我市多年在港举办城市产业推介会或产城融合发展推介会,与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投资推广署、香港入境事务处等部门互动交流频繁,联合举办香港•常州双边投资贸易说明会、苏港澳青年金融创投项目常州对接会、苏港企业共同“走出去”系列活动•常州研讨会等。2018年7月,常州在香港举办“绣舞龙城·指跃东方”特展,展出乱针绣、官梳名篦、留青竹刻等50余件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香港市民共同品鉴常州魅力。
“联起来”,将常港两地友情不断接续。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常港两地互访减少,但乡情始终连着彼此的牵挂。我市常态举办“同心同行 云联港澳”代表人士线上恳谈活动,通过视频连线方式真诚对话,共叙情谊。
如今,紫荆花正在常州这片土地上锦簇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