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夕,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的外国青年感知中国!
发布日期:2021-05-10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五四青年节前夕,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分别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外国青年感知中国”系列活动。作为知名侨校,两校的使命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而这正与“看中国”以外国青年的目光看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内核不谋而合。
2021年4月,2020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颁奖仪式暨第七届金目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在全国100余部外国青年拍摄的纪录影片中,暨南大学国际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其中巴基斯坦学生萨尔玛拍摄的《光》荣获全国一等奖(一等奖全国仅2部作品)、尼日尔学生纳西拍摄的《阿齐兹,我亲爱的》荣获最佳艺术表达奖。暨南大学也荣获最佳组织奖。
一等奖获奖影片《光》展现了暨大国际学生、来自也门的萨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留居中国的坚守,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出深刻内涵和格局。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外青年的友好交流,更加切实让外国优秀青年看见中国、读懂中国、与中国进行了亲密接触。
暨南大学加拿大学生嘉乐(Nathaniel Jorden Hebenton)的短视频作品《加拿大小伙的广州慢生活》荣获全国特等奖,全国仅有5位学生获此殊荣。嘉乐在视频中回顾了自己来广州求学前后的心理感受,表达了对广州生活的亲切感悟。此外,泰国学生徐素心(Doungkamon Sukvichanchai)的文章《五味杂陈的一学期》获得征文大赛特色奖。文中细致描述了其本人疫情以来在泰国家中坚持上网课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
暨南大学还组织“区域海洋减塑—青年捡拾行动”海洋环境保护活动。来自菲律宾的学生志愿者GRACE COLIMAGUIANG表示,这项活动提高了自己对海洋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向年轻人宣传了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于促进人们的海洋环保意识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华侨大学外国学生跟随习近平主席的脚步来到沙县寻访乡村振兴的青年榜样,收看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年担当,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并重温《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体悟习近平主席给予世界青年的青年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清华大学鼓励大学生要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来自缅甸的郑玉珠感触很深。“我发现中国青年很爱国,他们有自己的理想,而且他们的理想总是和中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我发现这和习主席对他们的期望是一样的”。
来自老挝的周梓媚参与了沙县研学,一路都在寻找沙县小吃能够走向全世界的秘诀,“沙县小吃能够开遍大街小巷的原因是中国青年的勤劳努力,做沙县小吃肯定要起早贪黑才能做出美味。我很喜欢中国同学经常说的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来到中国上学之后就已经发现中国学生真的非常非常努力。”
来自印尼的陈俊伟对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提到的“开放包容”印象深刻,“我在身边的中国青年身上也能够感受到。平时我们经常会和中国朋友一起举办各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他们非常愿意尊重和了解各个国家的人和文化,能够接受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大家都在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习近平主席谈到的“创新不问‘出身’”对黄玫瑰(南非)很有启发,“中国的青年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他们好像每天有用不完的能量,总是充满干劲!他们很有创新精神,有很多新点子而且都能实现。那种朝气蓬勃的感觉让我觉得很容易受到感染,和他们在一起总是觉得非常有活力!”
疫情期间来自安哥拉的比特一直呆在中国,他已经两年没有回国了,他很想家但他一点也不孤单。“我觉得中国青年对外国人非常的热情友好。因为疫情我没有办法回国,中国朋友就会主动关心我,我们会一起吃饭、学习和踢球,每当我有任何问题,只要去问他们,都会得到非常有效的回答和帮助,是他们的热情友善让我在中国有了家一样的感觉。”
来自爱尔兰的彼得说:“中国青年对中国的文化非常自信,他们对国家的发展非常关注,而且会在不同的场合积极地向外国的朋友们展示中国的每一面。来到中国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同学也会经常和我分享,我觉得很感兴趣,我很喜欢。”(来源:统战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