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源】美国华人争取公立教育平权第一案:泰普诉赫尔利案之背景、过程与意义
发布日期:2021-04-20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长期以来,美国华人平权斗争未能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美国人被赋予了“顺从”“缺乏斗争精神”的刻板印象——与黑人和墨西哥裔相比,华人很少通过激进的政治策略或其他对抗行为来表达不满:他们不能欣赏、理解和参与现代民主,他们不关心政治,只专注于提升自己,所以尽管有良好的社会表现和经济地位,但是由于缺乏政治参与精神,亚裔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
1885年发生在旧金山的一起华人教育平权诉讼案——泰普诉赫尔利案(Tape v. Hurley)(以下简称“泰普案”)正是对这一刻板印象的有力驳斥。8岁女孩玛米·泰普(Mamie Tape)因其华裔身份被白人公立小学春谷学校(Spring Valley School)校长拒绝接收。为此,玛米的父亲约瑟夫·泰普(Joseph Tape)将校长赫尔利告上法庭,加州法院经审理后判决泰普获得胜诉。
百余年前美国华人争取教育公平的努力今天仍有借鉴意义。1882年《排华法案》对华人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美华人受制于种种排斥性条款而无法顺利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尤其在被视为社会融合的公共教育领域更是如此。旧金山作为早期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儿童的公共教育需求最为迫切,其追求教育公平的历史也最具代表性。
将泰普案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其胜诉颇具独特之处:泰普案是在反华浪潮正盛且华人抗争屡屡受挫的形势下取得的诉讼胜利。在诉讼中,泰普面对的是赫尔利所代表的旧金山教育委员会(San Francisco School Board)。一方是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地位低下的华商,另一方是由精英组成、握有公共教育大权的官方机构。在这样力量悬殊的博弈中,泰普的胜诉显得十分突兀,那么,泰普缘何能够“以弱胜强”?泰普一家的中产阶级身份对于此次诉讼有怎样的影响?这场胜诉对于美国华人教育平权斗争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华人教育平权胜诉第一案的价值
泰普案是美国华人以诉讼方式争取教育平权的第一次胜利。尽管由于当时立法机构对华人的偏见,玛米最终未能进入白人小学读书,但泰普案的价值不容忽视,这一胜诉在美国华人平权斗争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在美国少数族裔平权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华人遭遇了漫长的排斥和抵制,但华人在公立学校遭遇歧视的历史却常常被遗忘,美国华人为争取权利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也被忽视了。关于教育歧视的讨论往往会导致一种错觉,即只有黑人才会受到“隔离但平等”规定的影响。在声势浩大的黑人教育平权呼声中,其他少数族裔的声音过于微弱,以至于常常被人们所遗忘。泰普案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状况,第一次在教育平权领域发出了华人的声音。
(二)改变了华人争取教育平权的策略
在泰普案发生之前,华人父母曾屡次向行政当局提出修改招生程序的请求,但均以失败告终,这一案件标志着进入通过诉诸法庭来维权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并非一个长于争诉的民族,但是在泰普案的激励下,在泰普案发生后又接连几次向地区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提起诉讼,向“隔离但平等”的教育原则发起的挑战。尽管迫于当时的反华形势,这些努力输多赢少,但他们仍然矢志不渝地通过报纸舆论、法庭诉讼等方式追求平等,华人争取教育平权的斗争从未停止。
(三)明显改善了旧金山华人儿童入学情况
该案促成1885年华人初等学校复开,与1859年短暂存在的华人小学不同,这所华人学校是加州法律支持下美国第一所持久性华人公立小学。根据学者维克托·劳(Victor Low)的研究,在案件发生后的5年间,华人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人数有了明显增长。到1889年,有122人进入公立学校读书,相比于5年前的9人,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此外,未入学儿童比重也有显著下降,5年后未入学儿童占比已降至8.4%。
(四)华人教育平权呈现了阶级分化的特点
纵观20世纪前后华人教育平权抗争的情况,教育维权主体主要集中在华商群体中,底层劳工的身影则很少出现。对于经济状况良好的华商阶层来说,华人父母利用美国公民权证明其子女进入公立教育系统的合法性。对于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华工阶层而言,处境则更为被动。因为他们并不具备离开唐人街谋生的能力,面对来自政府的隔离教育政策与种族歧视,一些普通华人家庭的子女不得不终止学业。
结语
种族隔离的历史是美国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泰普案的发生距今已逾百年,在这百余年间,美国华人群体的公共形象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而教育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种族平等之路仍很漫长。尽管今日的美国社会在种族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对亚裔美国人的歧视性遭遇再次卷土重来——包裹以“种族平衡”和“多样性”计划的外衣。2015年的“哈佛大学招生歧视案”正是一个典型案例——包括华裔在内的64个亚裔团体组成的抗议联盟提出申诉,指控哈佛在招生时以推行“多元化”为名,对亚裔申请者设置了比非裔、拉丁裔申请者更高的配额标准,涉嫌种族歧视。
长期以来,华人都承受着“逆来顺受”的种族偏见与歧视,回顾19世纪末期大洋彼岸反华浪潮下的历史,泰普案正是对这一刻板印象的有力驳斥,华人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和探索从未停歇,华人为争取平权所做出的努力不应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