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领域工作 >> 民族宗教 >> 民族工作 >> 内容

片刻温暖 点滴筑梦——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张刘越老师的援疆故事

发布日期:2021-11-12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

 教育是什么?雅斯贝尔斯给出了最经典的回答: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小小的一方教室里,教育是如何发生的?让我们走进塞外江南伊犁,走进尼勒克县武进实验学校,常州市天宁区援疆教师张刘越的暖心天地。

 一、关爱,拉近心的距离。 六月的一天上午,早读课下课铃声一响,二(4)班的班级后排异常热闹。原来,援疆教师张刘越正在给班上的一位叫古丽再克拉的孩子梳头发,引来了其他同伴们热情的讨论。女孩子们开心地和张老师分享着妈妈给自己梳的发型,男孩子们在一旁又好奇又兴奋,甚至有调皮的男生也要张老师给他扎头发。据了解,小古丽的妈妈是幼儿园老师,爸爸是苏布台乡的警察,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他们一个每天六点出门,一个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小古丽每天自己吃点牛奶面包就出门上学。张老师看到小古丽披着长发到校,便利用每天课间帮她梳好头发,希望她精神满满地开始一天的学习。

 现在,班上的孩子们都喜欢在课间看张老师给小古丽编头发,分享生活里的趣事,这短短的几分钟让孩子们与援疆老师的心走得更近。手指间编织的不仅是头发,编织出的还是援疆教师对少数民族孩子温暖的爱。

 二、陪伴,守护梦的火种。 除了在生活上悉心地关爱,张老师在教学上也更重视“示范”与“陪伴”:因为疫情,援疆教师到新疆的时间比预期晚了许多。5月初,结束了一个月隔离的张刘越老师才第一次见到了二(4)班的孩子们。原本只是在网络授课,来到线下,张老师才发现这群孩子们比较活泼,课堂纪律不佳,但是她并没有用批评、指责来约束学生,而是利用早读前的半小时,早早地在班级内读书。看到老师在讲台上安静看书,走进教室的孩子们也都不再大声说话,东跑西窜。两周下来,二4班的孩子们就习惯了早晨到校安静看书,当孩子们感觉读书时,张老师也会走到他们身边,轻拍孩子们的背,以示鼓励,或者拍下他们的阅读瞬间,发在家长群,在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看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安静是一种力量”。张老师这么认为,她用自己的亲身示范,告诉学生入室即静的道理。这份“静气”也延伸到了课堂之上,在她的课堂上,这样一群二年级的孩子们也能安心听课,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倾听,感受生命拔节。 课堂之上,张老师是学生的引路者;课堂之外,张老师更愿意做学生的“树洞”,听他们说自己的故事。期末前张老师组织全班孩子制定考试目标,一个叫吾特库的男孩子在试卷上写着:目标40分(老师,对不起)。张老师叫来小吾,请他坐在自己身边,没有提40分的目标,而是问他为什么觉得对不起老师。小吾开始慢慢讲着自己的故事,和老师说出了自己觉得学习很难,自己没有信心,平时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哭着说自己会努力。

 张老师最后也没有修改他的目标,她知道孩子的成长不仅是分数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的改变。她在这珍贵的男儿泪中,看到了生命在拔节生长。

 四、逐梦,滋养爱的种子。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组来自毛主席的经典诗歌朗诵,展现了尼勒克县武进实验学校三(4)班孩子的精神面貌和爱国热情,但是这群孩子刚拿到表演的篇目时,纷纷打起了退堂鼓。诗文中大量的生字和词语,对于这些三年级的少数民族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中有的甚至普通话还不标准,这些诗句要怎么背诵并且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呢?张刘越老师先是稳定军心,给孩子们看了一些同龄人朗诵的视频,鼓励他们勇敢站上舞台去表现自己。张老师还利用课间和社团时间,一字一句帮孩子读顺诗文,再一篇篇背诵下来;结合抗战故事,张老师带领孩子们了解毛主席每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使他们愈发能够融入诗歌情境,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伟大。在孩子们的坚持和努力下,最终,他们在学校“爱我中华爱我党”经典朗诵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群草原上的雏鹰正学习着如何振翅高飞,翻越一座又一座人生高山。

 像张刘越老师一样的教育故事在援疆团队中还有很多。常州市援尼勒克教师团的老师们,除了在教学上狠抓实干,坚持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到边疆,撒下希望的种子;更是关注民族团结与和谐,用自身的行动关心爱护新疆的孩子们,燃起梦想的火苗。从援疆教师示范课活动,到覆盖全校的晨会课活动,再到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的线上青春心理课……每一位援疆教师都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在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中,为尼勒克教育添一抹精彩,为教育援疆增一分生机。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