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永远需要科学”——求是科技基金会迎来花样年华
发布日期:2021-08-27 来源:港澳台处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永远需要科学”
——求是科技基金会迎来花样年华
口述人:刘学进(江苏省政协常委、原求是科技基金会秘书长,现任执行委员)
查济民先生酷爱科学,崇尚科技,素有科技强国之梦。在我眼里,这位姑父是个一等一的孝子、好男人的典范:因家贫他读工专早早赚钱供妹妹上大学;父亲早逝,他始终将母亲带在身边;1936年12月,他与刘国钧先生的掌上明珠、我的姑姑刘璧如喜结良缘,婚后风雨同舟,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相濡以沫。
早些年,我将“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国钧”视作自己的人生使命,回想幼时曾承欢祖父膝下15载,却不解祖父为人做事。2002年,我被查老任命为求是科技基金会(以下简称求是基金)秘书长,抛开社会意义不说,我将此当作“冥冥之中的天意,是换个方式帮祖父做事”。此后整整6年光阴,与查老朝夕相处,我这个姪子秘书长与查老很有默契,而查老也很是信赖我,我也因此得以深入了解查老的内心世界和家国情怀。
他有跟科学家一样聪明的脑子
那段时间,查老主要的工作就是担任求是基金会主席。其它产业他只会问个大方向,全都交由子女打理,只有求是基金,他全面过问,亲力亲为,用做实业一贯的工匠精神追求着方方面面的极致。我十分钦佩姑父,他有着跟科学家一样聪明的脑子。他完全有成为一个科学家的潜能,当然,他也并没有后悔成为一个实业家。
查老有着极高的科学智慧。他记忆力过人,能记得很多员工的名字,还可以念出他们的电话号码。虽然没有专门学习过,但查老英日语很有水准,在日本业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对于科学技术,他始终有着一份专敬与执着。他80岁始学打麻将,为的是健脑,并且要找最厉害的人打,不喜欢别人让着他。我也经常陪伴姑父进行这项健脑活动。
查老信奉科技,是个不折不扣的科技达人。他有两句提振人心的箴言:“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工业,只有夕阳公司”。
热心雪中送炭,不作锦上添花
1993年,在海宁乡贤、“微分几何之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陈省身院士建议下,查老找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这是最好的事情。”杨振宁先生慨然加盟求是基金,国际知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内科学界老爷子周光召、医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简悦威等一长串星光闪闪的名字,组成了世界级权威的求是基金顾问队伍。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基金会及时增加年轻科学家,著名艾滋病研究专家何大一先生和首位亚裔“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先生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出任基金会顾问,积极投入这项事业中。
“我们设立这个基金会,希望通过奖励有成就的科学家,为推动中国的科技发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查老从来做得很多,说得很少,所言无不朴实真挚。“热心雪中送炭,不作锦上添花”是求是基金的初衷,从创始主席查老到第二任主席查懋声(查老长子)、第三任主席查懋德(查老小儿子),27年以来一贯秉持从未改变。“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的求是效应也日积月累有口皆碑。
“我父亲一天到晚跟我说:我想有一天我们祖国能强大起来,儿子你要努力啊,我们将来是要帮国家的。”在父亲语重心长的教导鞭策中成长起来的查懋声先生曾在镜头前哽咽着追忆:颁奖典礼前夕,听闻有一位获奖科学家不来了,他们非常不解,前去拜望,对方说,只有平时在实验室穿的袍子,没有西装,怎么去参加典礼呢,就不去了吧?在清贫寂寞中矢志不移奋斗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深深地打动了他这个富二代创二代。科学们太过艰苦了,他们太需要帮助了。“我见到父亲流泪只有3次,其中一次就是第一届求是奖颁奖的时候。”查懋声先生正是从那时起,意识到了父亲创办求是基金的意义。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转折点。当然今天并不想从父母生我讲起”,看求是颁奖典礼是启蒙也是享受,比如俯拾即是的科学家的幽默——当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张杰这样讲述着人生的转折点时,坐席上爆发出轻松愉悦的笑声。笑声背后,却有着凝重的故事:1999年,他获得了“杰出青年学者奖”,正是这一份求是基金的支持,使他下定决心,从英国牛津大学回到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没有经费缺少设备,工资只有区区几百元,幸有求是基金雪中送炭;在2013年度求是基金颁奖典礼上,张杰院士将自己201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证书赠送给了查懋声主席,感恩雪中送炭;2018年,时隔19年之后,张杰院士带领的激光强场物理团队再获“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对于求是基金而言,哪里还有比这更好的回馈?
最为科学的评审
第一年,求是奖主要致敬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随后,当查老得知一批学有所成的中青年科学家由于生活和研究条件的巨大差距,纷纷出国或留外不归,形成人才外流时,特别增设了“杰出青年学者奖”,专门用于留住人才及吸引人才回流,为年轻科学家赋能。
“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则是应国家科研事业发展需要而做出的配合。鼓励集体工作、不忘“无名英雄”是查老先生特别强调的。遵循宁缺毋滥原则,这个奖项曾有3年从缺。
“没有找关系的,事先要求请教的,看到材料之前都并不认识……”求是基金的风清气正让人刮目相看,这个奖项的公平公正也得益于世界级权威的顾问团队。查懋声先生说:“我觉得我自己能做到,没有私心的前提下,评审委员没有偏见的情况下,去挑选最好的中国科学家。”
在陈省声院士眼里,求是基金是独树一帜的奖项,激励中国科技面貌焕然一新,她的贡献大于任何一个基金会。她改变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因为历届获奖者支撑起了中国科技的半壁江山。他“相信这一群学者中有多数将成为未来中国科学界的领袖”。
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杰出科学家屠呦呦。
2015年,屠呦呦因为发明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早在1996年,她所在的团队就荣获了“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当时,他们是“青蒿素的十位重要研究者”。
27个寒来暑往,求是科技基金会奖励过的名单,同样也是世界级权威的阵容:周光召、吴文俊、王振义、屠呦呦、王小云、陈赛娟、张首晟、王晓东、施一公、蒲慕明、陈竺、白春礼、杨玉良、张杰、侯建国、潘建伟、陈十一、薛其坤、陆朝阳、陈宇翱……
回顾27年光辉历程,我觉得早期基金会的工作可以说是一种雪中送炭,现在要做的则是有延续性的影响力。基金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奖项的社会意义、象征意义已经远远高于其给科学家带来的经济意义,所以今后的工作重点,是不断提高“求是奖”的内涵附加值。
查老高瞻远瞩,顾问专家严格把关,遂有求是基金27年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风清气正。一众大咖顾问遴选委员们希冀中的求是基金将“一直保持求是精神”,在她的获奖人员中涌现出更多的诺奖得主,或者,求是基金也将办成诺奖那样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大奖。
27岁,风华正茂,求是基金的荣光照耀着祖国科技界升腾起未来的擎天力量。
神州经技飞腾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查老虽然只有工专学历,但一生好学,事事钻研,智慧过人。在查懋声先生的记忆里,“父亲一天到晚说,中国人始终是中国人”。“把赚钱只作为一个成绩的指标,不是为了投资的回报或盈利。即使有分得的利润,也不是用来过奢侈的生活,而只希望做一点对国家、民族、后代有益的事,尤其是提倡教育和科技是最根本的大事。”这是查老先生一以贯之的桑麻情,求是志,爱国心,强国梦。
“查氏集团在香港并不是最富有的”,施一公校长动情地把历届获奖者称作“亲爱的求是家人”,他敬佩查老先生淡泊名利,在1994年就捐出两千万美元巨资,成立求是基金。
自1994年求是基金创设到2007年查老去世,他没有接受过一次媒体的采访。
“其实,我父亲年少时的梦想就是成为科学家,但因家里贫困上大学的愿望未能实现,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我们家族几乎所有人都是读的工程、化学、数学等工科专业。他没做成科学家,就转而全力支持国家科学发展。如今,我们能做的就是继承他的理想,将基金会办得更好。”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查懋声主席手中,他一如既往坚守着老爷子的初心。
“令查先生梦寐以求并终身奋斗的 ,是中国人民的福祉和祖国的强盛,是怎样可以在神州大地的复兴和崛起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著名科学家周召光深切缅怀这位爱国实业大亨:“查老的一生,是创业的一生,求是的一生,爱国的一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生。他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实际行动去感召他人。他年轻时因家贫而无缘涉足科学,但今天,多少具有世界顶尖成就的科学家都视查先生为最尊敬的长辈和朋友,这种由衷的尊敬,不是任何金钱物质所能换取得到的。”
查老开创了中国民间科技支持的先河,铸就了中国科技奖励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重奖与才俊相逢,国之大幸”,正如张希院士所言,相信这份勇攀高峰的学术精神会感召更多青年学者在祖国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求是基金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心在哪,哪里就是我的家,我的心在中国,而科学,永远是中国最需要的。”求是基金经过27年深耕,迎来了她的花样年华,我们有理由期待她的芳香四溢,誉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