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领域工作 >>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 内容

汇小爱成脊梁 聚小善为至善——记民建会员、智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爱祥

发布日期:2020-08-14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

冬日的成都时有飘雨,天气算不上很好,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的走廊里却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医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严重的脊柱畸形患者。极重度的脊柱畸形常伴有严重的脊髓畸形、胸廓畸形和肺功能障碍,治疗非常困难。他们来到成都寻找“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医生梁益建,期待着他能打开他们“被折叠的人生”。

  而在梁益建医生的眼里,手术的高难度是他能努力攀越的山峰,但巨额的手术费用则往往是横亘在患者面前无法逾越的天堑。“他联系上我,病情非常重。他没钱,我说我也没钱,我们给你集点钱之后再治吧。”曾经的梁医生四处奔走募集善良,说着“一分钱我也不嫌少”,现在的他却能安心的收治更多无力承担手术费用的患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患者的救治中去,因为现在他的身后站着“中国梦·脊梁工程”。

  中国梦·脊梁工程是由智善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向贫困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提供救助的慈善项目。截止20202月末,已向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3012位脊柱侧弯患者捐赠手术费7304万元,它的发起人正是民建中央委员、民建常州市委副主委、智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爱祥。

  2019123日下午,民建中央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杜爱祥被授予“民建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这是民建中央对杜爱祥多年来坚持投身慈善,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最好的肯定。驰骋商海多年的杜爱祥总爱说一句:“我要用赚的钱做点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这样的信念让他在2012年牵头成立了智善公益基金会,基金会贯彻弘扬慈善精神,恪守社会责任,致力公益慈善,促进社会和谐的宗旨,致力于各类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

  2012年,在捐助西部贫困村的过程中,杜爱祥接触到了一类特殊的人群——脊柱畸形患者,一个患者拖“贫”一个家庭,杜爱祥在他们以及他们家人的眼中看到的只有茫然,那是一种对“生”毫无希望的眼神。杜爱祥说那种眼神深深震撼了他,“我要想办法救他们,救了他们就是救了一个家。”在做了扎实的前期准备和联络后,一个致力于救助贫困脊柱畸形患者的公益慈善项目——中国梦·脊梁工程于20135月启动,当年11月开始向需要手术治疗的贫困患者捐赠部分手术费。该项目已成为国内救助脊柱侧弯规模最大的“金牌项目”,20189月,中国梦·脊梁工程荣膺我国慈善领域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

  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弯发病率约为2-3%,其中有很多重度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由于该项手术费用太高(10-20万元),很多地区没有将该病列入大病报销范畴,一些贫困家庭的患者因筹集不到手术费用而无法及时医治。智善公益基金会将根据患者的申请,在调研评估的基础上,对申请者给予部分手术费救助。针对老少边穷地区脊柱侧弯病例偏多的问题,杜爱祥更是多次亲自邀请著名骨科专家赴基层开展义诊救助活动。6年来,基金会先后开展义诊救助活动110场次,有1万多位患者及其家属参加,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的患者。

  2019年,杜爱祥带着全家人一同前往四川看望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一位患者在得知杜爱祥就是中国梦·脊梁工程创始人后当场抱着他大哭,说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

  李志生于1973年,后因患强直性脊柱炎,脊柱日趋弯曲,最近10年,他的整个上半身都弯了下去,彻底成了“折叠人”。 在母亲的陪伴下,李志极其艰难地从湖南来到了深圳大学总医院,前后经过4次大手术,终于让他挺直了脊梁,可以正面看一看妈妈的脸,实现了直立行走、仰卧睡觉的“奢望”。由于手术复杂,医药费开支巨大,医保报销后,李志还要承担20万元,这对于一个山区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智善公益基金会收到求助后,破例捐赠手术费13万元,使这个濒于返贫的家庭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杨星是个美丽的80后女孩,但是在她8岁时发现脊柱侧弯,四处求医,但收效甚微,后来脊柱侧弯逐渐弯曲到150°,属于重度侧弯,严重压迫心肺功能。杨星家境贫困,没有能力支付20多万的手术费,是智善帮助了她,终于站直的杨星变得自信而美丽。这位辽宁大学毕业的工程师说:“智善帮助我挺起了脊梁,我就会一步一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目前,受助的3012位患者全部康复,笑容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脸上,他们终于可以挺起脊梁,放飞梦想。

  杜爱祥说:“我是一个民建会员,更在会内担任着一些领导职务,我要发挥的是一种带头示范的作用,民建会员特别是企业家会员,在做好自己事业的同时更要关注自己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反哺社会、扶贫济困其实都可以从身边点滴做起。我现在致力于做好中华脊梁工程,在我看来救助一名脊柱侧弯患者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不仅仅是看好个病那么简单,是给了这个家庭一份脱贫致富的希望,是给了他们一个出口,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加鞭策我要把这件事情干到底,我说过,有生之年我要治愈1万例患者,现在才刚刚开始。” (文中患者所用均为化名)

 

(作者:周菁  民建常州市委会)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