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创造的那些“中国第一”
发布日期:2019-08-13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华侨华人创造的那些中国第一
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华侨华人从来没有缺席。回望过去几十年,华侨华人不仅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参与者,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者。
内地第一家合资企业,第一条合资高速公路,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第一家五星级合资饭店……华侨华人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
全世界有6000多万的华侨华人,他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是推动中国融入世界,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
为中国早期工业化奠定基础
有学者统计,自1862年华侨在广州设立进出口商行开始,到1911年的50年中,他们在工业、银行业、矿冶业、铁路建设与运输业、轮船运输业、农林业等几乎所有的民用产业领域和众多的行业部门,开设了具有现代性质的企业。
这些具有开创特征的企业,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873年由广东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机器工业的开端。
当时,中国生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正处于日渐式微的阶段,自陈启沅制造的国内第一台机械缫丝机诞生后,国内沿用了数千年的手工缫丝逐步被机械缫丝取代,从而大大促进了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国内种桑养蚕业。
1904年近代史上著名华侨实业家张榕轩和张耀轩兄弟在中国兴建了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潮汕铁路。
潮汕铁路的兴建,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民办商业铁路的先河。此条铁路1939年毁损于抗日战争,在它存续的33年间,对韩江中上游和闽赣边区人民往来汕头,对当地的客货运输和城乡经济的繁荣,都曾起过重要作用。
1915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家橡胶工厂。有记载显示,广州河南绅士邓凤墀,在孙中山提倡“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之下,先后分别动员了他在越南、新加坡、加拿大的亲友,带了资金、设备和技术回国办厂。在中国第一家橡胶厂出现之时,整个中国橡胶工业还是一片空白。
华侨华人为中国早期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中国第一家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企业——张裕酿酒公司,中国第一家民族电灯厂——广州华商电灯厂,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佛山巧明火柴厂等都是由海外华侨华人兴建的。
按照学者林金枝的统计,晚清时期华侨在广东、福建和上海创立的企业总量达351家。
为改革开放贡献了第一桶金
华商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最早的外资企业,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资金,也为中国带来了技术、管理和人才。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经济建设急需大量资金,而当时外商投资有限,广大华商率先在华投资,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并带动其他外商对华投资。
早期华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广东和福建两大侨乡,尤其是经济特区。此后,华商在中国的投资由经济特区、侨乡向广大的内陆地区发展,这与中国对外开放在空间上的进程是一致的。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侨商投资占中国引进外资的60%以上。
香港著名实业家胡应湘1977年在中国内地考察后,开始在广州筹建中国大酒店,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内地第一家合资酒店。不仅如此,在胡应湘的推动下,广深高速公路成为内地第一条合资兴建的高速公路。这条路对粤港乃至整个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香港美心集团伍淑清应邀到内地访问,发现内地食品供应紧张、民航飞机配餐质量差,便萌生了在内地做航空食品的想法。经过多轮谈判,1980年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这是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在距离天安门广场4公里的建国门外大街上,坐落着一座园林风格的酒店,这是利用侨资建设的内地第一家合资饭店——建国饭店。美籍华人陈宣远数十次飞越重洋到北京商谈,最终促成建国饭店在1982年正式开业。
胡应湘接受媒体采访说:“当年,香港经济发达,是转得很快的小齿轮,而内地经济就像是一个刚刚启动的大齿轮。改革开放以来这40年,小齿轮帮助大齿轮转得更快。今天内地这个大齿轮早已转得更快,反过来帮助香港小齿轮更好地转动。”
在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进程中,华侨华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开放进一步扩大,华侨华人也将更好地发挥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关系的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