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联会·创新点】宁波:“六个同步”,以知联会统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载体共同发展
发布日期:2019-08-16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宁波地处东部沿海,是“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历史文化悠久,党外知识分子集聚。近年来,市委统战部牢牢抓住“组织起来”这个“牛鼻子”,在市知联会基础上先后成立新联会、网联会、宁波欧美同学会(宁波留学人员联谊会),并推动全市各高校、区县(市)、乡镇(街道)分别建立组织,实现覆盖。具体工作中,以知联会为枢纽,通过“六个同步”,整合资源深化推进。
坚持工作统筹同步规划同步部署,不断提高组织资源整合度
由市知联会统筹搭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平台,同时发挥其他团体特色,形成“一盘棋”和“弹钢琴”两种思路协调推进的态势。
在组织架构上交叉任职。优化市知联会理事结构,新联会、网联会会长原则上兼任知联会副会长,同时知联会7个工作委员会与市新联会理事小组进行结对加强互动。经省委统战部与省委组织部沟通协调,发文明确无党派人士在知联会兼职适当放宽,顺利做好体制内理事的兼职备案工作。建立市知联会、市新联会、市网联会、宁波欧美同学会(以下简称四会)领导班子人才举荐机制,即四会领导班子成员可交叉推荐优秀骨干,根据人员身份不同加入相应组织,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开展 “一对一”传帮带。例如,在市新联会换届过程中,有16名理事由市知联会会长班子举荐。
在物理空间上加强整合。开辟200平方设立专门办公场所,内设办公区、洽谈区、互动展示区,体现教育培训、交流合作、联络联谊、举荐人才“四大功能”,并配备专职人员,做好上下联络、横向联动,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在考核项目上加强整合。把四会建设相关工作打包,以知联会工作名义量化成指标纳入统战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确保进一步重视加强知联会工作。
坚持教育引导同步策划同步实施,不断增强组织凝聚力
坚持以知联会名义实施三大工程,进一步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持续实施主题教育工程。坚持开展主题教育引导,规定动作由知联会统筹,个性工作分别实施,持之以恒地引导理事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例如,围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市知联会向全市党外知识分子发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携手谱写“名城名都”建设崭新篇章》倡议,市新联会、网联会分别聚焦特色开展自选动作,形成系列主题教育的集聚效应。
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坚持“走出去”,采取知联会与国内名校合作办学的模式,组织各会领导班子和骨干理事先后赴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组织考察福建古田会议遗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宁波市知联会举办“同心筑梦”系列访谈
创新实施精英选树工程。坚持用典型宣传汇聚正能量,每年安排10万元宣传经费用于选树党外知识分子领域的代表人士。在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通过4期节目展示知联会领导班子成员风采;联合市广电集团推出“同心筑梦——党外知识分子助推名城名都系列访谈”,以四会会长等为嘉宾,展示党外知识分子使命和贡献,累计阅读量123.24万。理事中先后有2位获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位获评全市十大杰出青年。
坚持建功立业同步搭台同步参与,不断提高组织贡献度
积极整合资源,精心设计载体,推动党外知识分子群策群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宁波市知联会牵头举办“全市党外知识分子助推‘名城名都’建设理论研讨会
共同搭建建言献策平台。建立调研课题申报和招标制度,确定每年8月为“知联调研月”,整合全市知联会力量,开展集中调研,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今年,市知联会联合浙江万里学院知联会完成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被有关内刊采用,得到浙江省委领导批示,要求市政府逐项研究推进。调研成果《“医疗纠纷”宁波解法》《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建议》等被相关部门采纳。
共同搭建助推发展平台。牵头组织欧美同学会和各高校知联会围绕宁波建设“名城名都”建诤言、献良策,召开研讨会,编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市党外知识分子助推“名城名都”建设调研文章选编》递交市四套班子领导决策参考。策划“星星点灯添彩甬城”行动,通过“自我提升”“惠农兴农”“创业创新”“法律咨询”四大子行动,团结全市党外知识分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宁波市知联会举办“知联助学10周年”座谈会
共同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组建四会相关专业理事为成员的知联智库,定期开展规划咨询论证、技术指导、送医下乡等活动。连续6年举办“心联三江·智汇四明”走进区(县)市活动,每年选择特定群体开展社会服务,持续开展社会服务230余次,受益群众30000余人;连续十年开展“情系鹿亭·知联助学”活动,资助革命老区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帮扶资金超过40万元;加强高校知联会和地方知联会合作,打造“高校为地方输送知识,地方为高校提供资源”的双赢发展模式,推动技术转化11项,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来源:统战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