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幸福播下希望的种子 ——18朵少数民族金花西华创富记
发布日期:2018-03-16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西华村是金坛区尧塘街道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全村18名来自广西、云南、贵州、重庆等地的侗族、纳西族、土家族、苗族妇女不仅在这里繁衍生息,而且带动了辖区内2000余亩苗木基地的种植与市场营销,其人均收入达到5.1万元,超出本地人近两万元的平均收入。近日,记者在采访该村党总支书记孙华东时了解到,这“18朵金花”犹如仙女嫁给董永,夫家多曾是一贫如洗,现在,通过勤劳致富,家家盖新房,户户有存款,成为苗木市场的弄潮儿和产业的推动者。
和顺珍,是云南香格里拉人,纳西族,2008年嫁到西华村,与当地青年曹勤结为夫妻。她回忆道,当时,丈夫家没有房子,与公爹、公婆等7个人住在一起,生活相当困难,就连结婚用的新房都是租的。
现实没有击垮要强的女人。尧塘,是中国花木之乡,不少周边的村民靠种植红叶石楠、红花继木等小型苗木发了家,和顺珍也想改变种植结构,由水稻、小麦主导产业向苗木产业进军。然而信心满满却因没有技术而成为心中的一道坎,怎么办?她向丈夫的阿姨讨教并到产地学习了半年时间,完成了从不懂到入行再做精的颠覆过程。现在,小夫妻俩种植苗木4亩,每年有7万多元的纯收入。闲时,小夫妻俩还帮人挖树,打点零工,有2万多元的额外收入进账。
她告诉记者,过去没房住,日子过得很寒碜,现在,什么也不缺,生活很美满。2013年还投资32万元盖起两间两层小楼,不仅住的舒畅,心情也好了许多,是苗木产业让她家脱贫致富,奔上小康。
与和顺珍相比,付朝芹算得上是个命运多舛的女人。她是1998年从重庆彭水嫁到这里的苗族妇女。刚来时,丈夫刘平的身板还算硬朗,可自从他患上腰椎肩盘突出后,重气力活便压在付朝芹一人身上。
面对窘境,付朝芹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报怨。她与公婆学习苗木种植技术,鼓励丈夫当“遥控先生”,指导生产布局。她告诉记者,这几年,都是丈夫动动嘴,她在跑跑腿,每年种植苗木9亩,通过艰苦努力,依托苗木种植致了富,每年有11万元纯收入进账。现在,老房子完成了装修,女儿在华中读书,一家人过得很幸福。
在西华,苗木专业合作社无偿给少数民族家庭提供信息、技术与市场,从而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孙华东告诉记者,西华18名少数民族家庭不仅种植苗木512亩,给专业合作社提供充足的货源,而且近几年还涌现了8名苗木经纪人,总营销面积达到1500亩,。她们活跃在全国各地,正成为新的创业主体。
金坛区尧塘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