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央政治局就践行“三严三实”进行集体学习
发布日期:2015-09-16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践行“三严三实”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解读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正确把握下一步专题教育的方向和要求,本网专访了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教授。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出践行“三严三实”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并就这一要求进行重点阐述。这段讲话深刻地点明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基础,即把党风与民风的改善融于点滴积累之中,融于量变与质变的转换之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
祝灵君提出,强调“严”,重在做“微分”,即“防微杜渐”,不断去掉人身上“负向”的东西;强调“实”,重在做“积分”,即“多积尺寸之功”,不断积累人身上“正向”的东西。
强调“严”,首先要善于做“微分”。“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唐代名臣魏征在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指出:“凡百元首,承天竟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之乎?”魏征提出了一个几千年中国封建统治者最大的难题:为什么封建统治者做不到善始善终。除了制度因素外,最简单的原因是执政久矣,容易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缺乏忧患意思、问题意识,对小危、小祸不予重视,或者修身、修心不能有恒,结果小问题酿成大问题,大问题变得不可收拾。难怪清初顺治皇帝对自己任命的官员有如下评价:“督抚初用,各各多有好的,日久年多就变了。”
毛泽东在1913年的《讲堂录》手稿中指出:“人立身有一难事,即精细是也。能事事俱不忽略,则由小及大,虽为圣贤不难。不然,小不谨,大事败矣。”其实,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引导和促进作用。权力用得好可以用来干大事,为人民谋利;用得不好就会被污水沾染,不知不觉变成“温水煮青蛙”。党员干部善做“微分”,必须解决好“善始善终”的问题。如果平时不刻意“慎独”、“慎微”,不注意防范“找上门来”的错误,老是怀着侥幸心理去为不可为之事,非栽跟头不可。
强调“实”,还要善于做“积分”。《论语·颜渊》中子张问政,孔子回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刘备在《蜀国志》中对刘禅谆谆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反复强调:“精神心思,愈用愈灵,用心则小物能辟大理”,“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毋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这些古代箴言都讲明了一个道理——“天下大事必成于细”。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累起来的”。其实,修身养德也罢,律己律人也罢,谋事创业也罢,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积小才方可成大才,聚小业后能谋大业。日积月累,人身上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业绩就会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善做“积分”,就必须形成“积小成多”的思维定力,明白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增强才干,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祝灵君解读认为,“严”和“实”的立足点都在“细”与“小”。当前,在全党范围内推行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既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也是党员干部底线思维的经常性训练平台。党中央部署这次专题教育并没有“高、大、上”的要求,只不过要求党员干部积平时之功、尽终生之力,习惯成自然,在修身养德、律己律人、谋事创业等方面多做“微积分”罢了。这条辩证规律不但对党员干部适用,对普通群众也适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