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领域工作 >> 民族宗教 >> 民族工作 >> 内容

送政策、送法律、送服务、送温暖——常州市开展“四送”活动全力保障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就业

发布日期:2013-02-26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

     常州市现有外来少数民族经商务工人员4万多名。近年来,常州民族宗教部门积极开展“四送”活动,切实做好全市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就业保障工作。
  一是送政策。1、大力扶持清真餐饮行业发展。针对来常经商务工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清真餐饮行业这一情况,常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清真食品监督保护条例实施意见》,市民宗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出台《关于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就业培训工作的意见》,为清真拉面店减免办证、体检、工商管理、环保排污等费用,全市近500家清真网点、700多位清真餐饮从业人员享受了政策优惠,减免有关费用共计30多万元。2010年起,我市对17家来常穆斯林经营的清真网点实施改造提升工程,至今共争取市财政经费60万元,带动投资250万元,切实提升了常州清真餐饮行业的服务环境。2、加强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每年开展“民族宗教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邀请城管、司法、卫生等部门现场为清真拉面店及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天宁、钟楼民宗局联合街道、工会等部门,深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员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二是送法律。1、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在基层社区成立“少数民族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少数民族职工之家”以及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服务站。2012年,钟楼区通过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服务站受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劳动争议、合同纠纷20多起,切实帮助当地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2、举行企业专题法律讲座。2012年,钟楼开发区民宗部门开展了“民族宗教法律法规进企业活动”,邀请律师、警察对区企业内60余名彝族员工进行了一次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并现场发放了《法律援助指南》等宣传资料300余份。
  三是送服务。1、帮助企业完善少数民族用工机制。常州民族宗教部门与工会、街道协作,主动赴贵州、青海等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来源地,与当地签订用工协议,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把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带到常州,解决企业用工荒。指导企业加强对外来少数民族的上岗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2010年,贵州省黔南州劳务输出基地在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挂牌成立。2、指导企业开展民族工作示范企业建设。由各级民宗部门领导带队对少数民族较多的重点企业开展详细调查,指导企业加强民族工作组织领导,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台账。帮助建立企业少数民族联络站,定期组织少数民族员工参加道德、法律、技能等各方面培训和学习活动。3、帮助设立致富项目。成立常州市水族马尾绣创意中心,帮助在戚墅堰区聚居的水族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传承发扬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是送温暖。定期对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进行走访摸底,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子女就学等困难。每年六月将来常经商务工少数民族子女入学需求集中审核后,与市教育局协调,帮助解决其子女就近入学问题。设立少数民族助学金,确保少数民族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顺利实施。关心少数民族群众身体健康,帮助少数民族参加社区组织的免费健康体检。精心制作少数民族便民服务联系卡向少数民族同胞发放,让少数民族同胞的求助与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周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员工生活风俗习惯。邀请社区少数民族群众观看大型文艺晚会、社区群众才艺秀展示等,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每年的端节,常州天虹纺织公司为水族员工安排文艺节目和聚餐,并邀请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领导和水族员工共庆他们的传统节日。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