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集锦 >> 统战知识 >> 人物风采 >> 内容

一个痴人演绎的神话

发布日期:2013-01-29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

 

一个痴人演绎的神话

——记金坛市无党派代表人士、华罗庚艺术团团长史国生

俞萍

      

        近年,金坛华罗庚艺术团备受瞩目。该团以演出儿童剧著称,近10年来,先后排演了5台优秀儿童剧《少年华罗庚》、《飞吧,大雁》、《永远的雪梅》、《留守小孩》、《黎明的河边》,演出突破5000场,观众超450万人次,三次登上上海大剧院舞台,荣获上海市第二届、第四届、第六届、第八届优秀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金奖等十多个奖项。人民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等众多媒体全面报导剧团改革经验,被媒体称为全国县级剧团演出神话。

       演绎神话的灵魂人物是华罗庚艺术团团长史国生。史国生,国家二级演员,1964年出生,在金坛戏校毕业后,长期担任剧团当家文武小生,第三代猴王,代表剧有《蝴蝶杯》、《何文秀》、《孙悟空大破波月洞》、《珍珠塔》、《少年华罗庚》等。曾在省青年演员大奖赛获二等奖,多次获常州市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最佳演员称号。他说自己是痴人。为锡剧痴,从15岁学锡剧开始,他就离不开锡剧。为金坛锡剧团痴,一个在金坛锡剧团找到人生目标的人,如何能离开这个孕育他第二生命的地方?为荣誉痴,只有舞台和掌声,才能让他们感受生命的价值。他就像一个精神教父引领华罗庚艺术团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逆境中看到了光明

       金坛市锡剧团创建于1952年,该团早期的《火焰山》、《秦香莲》、《珍珠塔》等保留剧目和崔龙海、吴美蓉等尖子演员,曾在周边地区产生较大影响。进入90年代中后期,体制原因和市场变化导致剧团门前冷落车马稀,2002年负债高达100多万元,一年资金缺口达三四十万;51名在职人员长期下岗26人;一线演员年演出近300场,也只能拿60%的工资,陷入越演越亏损的恶性怪圈。唯有壮士断腕,方能走出困境。金坛市文化局决定,对锡剧团实施“买断工龄、剧组聘用、绩效挂钩”改制政策。史国生临危受命,戏里的“猴王”开始了戏外救火。从此,开始了他为剧团苦、为剧团乐、为剧团生的漫漫征程……

       史国生对市场有敏锐洞察力,早在剧团改制前,他就担任了业务团长兼前站主任,每年要跑遍苏锡常村镇,争取到300多场演出。当时,《少年华罗庚》已在苏锡常地区以锡剧形式演出并受到欢迎,广大青少年是该剧主要观众。史国生发现儿童剧越来越受学校和家长重视,市场前景广阔。所以,当锡剧团改制后,华罗庚艺术团应运而生,专演儿童音乐剧,从最初的锡剧演出改成全普通话音乐剧形式演出,显示其在市场中求生存的本领。

30年不悔的青春

       史国生是“跑龙套的团长”, 也是精打细算的团长。他担任团长期间,经常是演员们一大早还在睡觉,他就悄悄跑台口去了。台口订好了,还要急着赶回来参加每场演出,经常没时间吃饭,把全团演职员衣食住行安排得好好的,自己却睡在舞台上看守道具服装,剧团走场、装车、装台、拆台他带头参加,兄弟剧团、剧场都知道金坛有个“跑龙套”的团长。寒来暑往,长年奔波使他患上了胃病,刻苦练功使他翻断了脚筋,过度劳累使腰椎盘凸出,经常无法起身,嗓子唱歌失音并动了手术。随着华罗庚艺术团的名气越来越响,在全国各地辗转演出,史国生又兼任了团里的厨师、司机、押车员……

       为了给提供演出的单位留下好印象,演出结束,他带队将剧院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次在外演出,他动员全团男演员在剧场打地铺;为了打进大城市著名剧场,他一次次上门,记不清吃了多少闭门羹……史国生拼命三郎般的精神不仅让无数合作伙伴和观众动容,也让他的团队感动。讲起他们的头,剧团成员的眼睛经常被泪水湿润。团里儿童剧演员平均年龄20出头,许多演员在家里娇生惯养,可一到团里,什么脏活累活都愿意干。他们说,跟着这样的团长,再苦再累也不会有怨言。

       30多年来,他既是团长,更是家长。职工有困难他想方设法去解决,业务单位来交流,他24小时陪同,剧团里最小最小的活他情愿自己干,人家说他是呆子、神经病,他却认为他是幸福之人。他说:每次把好剧目奉献给孩子,让孩子感动,再苦再累也是甜的。

 

在追寻中体会快乐

       2012年5月上海南汇演出期间,华罗庚艺术团的演员们终于享受到不用打地铺并且可以在餐厅吃饭的待遇了。史国生说:“以前,为了省钱,演员的一日三餐,都是剧团自带厨师做的。我们男生都是自带铺盖睡在后台的。”别的剧团排一场大戏,投入少说也要几百万。可他们只有几十万,只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史国生团长说,华罗庚艺术团能把儿童音乐剧这条路坚持下来,靠的就是一股韧劲。如今,名气打响了,市场也开拓了一部分,剧团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相信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宽。

       如今,越来越多戏剧和影视院校的专业毕业生来到华罗庚艺术团,这些20来岁的年轻人,只为寻梦而来。华罗庚艺术团每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400多场的演出,以及像《留守儿童》、《飞吧,大雁》等优秀儿童剧本给了她们施展的广阔舞台。对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没有表演的舞台,就谈不上艺术价值,更谈不上人生价值。也许,这就是华罗庚艺术团的魅力所在!剧团里的年轻演员还说,华罗庚艺术团还有一个如父母一样体贴入微的好团长!

       尽管艺术团的演出合同已经排到2013年上半年,足迹也将遍布上海、北京、广东等地。但是,史国生依然忧心忡忡。“饭能吃饱,但吃得有多好就很难说了。每次看着演员们一天四场、五场地辛苦演出,我的眼泪就忍不住要往下掉。”感性的史国生说到这里,眼里噙满泪花。他给笔者算了笔帐:由于儿童剧的公益性质,即使是在上海,每张票价仅为16元,剧团只能拿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场均演出收入仅为4000多元。“一年140多万的演出收入,就需要演出300多场,可这对演员来说,已经是极限了。他们的收入也不高,我真觉得对不起他们!”而艺术团所得收入除却演员工资、奖金、保险、运输,以及对新剧目的投入等等,也所剩无几。

      “我们剧团自身,就像个戏剧界没有父母管的‘留守小孩’,特别需要来自社会各方的关爱!”史国生动情地说。事实上,艺术团自强不息的拼搏与坚韧也打动了很多人,几乎所有编剧、导演,都在费用上折了又折,有些老艺术家还免费为他们做宣传。随着近几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文化经费也在逐年增加。去年底,金坛市政府拨款为艺术团购置了一辆大巴车;2012年6月,江苏省委宣传部专款为他们配备的流动舞台“大篷车”,也如期到位。

        2012年,史国生当选金坛市九届政协委员、政协常委。

     “儿童剧这条路我们将始终留守。其实艺术也是在输送一种价值观,挣钱是次要的。无论多难,我们都要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史国生说。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