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堰街道:全方位服务外来少数民族同胞
发布日期:2013-12-23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丁堰街道隶属于常州市戚墅堰区。1996年以来,从贵州来丁堰打工的流动少数民族人口逐年增多,常丰村委的樟村一个自然村,就集中居住贵州水族人口1300多人,因此樟村也是全市有名的“贵州水族村”。目前丁堰街道有少数民族12个,共1400余人。
以网络强化管理。完善街道、社区(村)两级工作网络,制定学习交流、走访、联谊、信访接待等相应的职责制度,建立社区少数民族家庭、人员电子信息平台,各村物色联络员,扩大工作网络,及时捕捉信息。与社区(村)签订《民族宗教工作责任状》,建立民族工作责任制,将民族工作纳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民族事务窗口,专人接待、登记,开展面向少数民族的职业培训、就业咨询、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以活动凝聚人心。依托民族宗教法制宣传月,发放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手册、开展座谈会。组建水族歌舞队,组织水族新市民友谊篮球赛,丰富少数民族业余生活。邀请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社区“周周演”、迎春联欢会,表演民族特色节目,增进民族间情感交流。常州天虹纺织公司每年的水族端节,都安排文艺节目、宴席,邀请水族家乡领导和水族员工共庆水族传统节日。丁堰小学有180余名少数民族儿童,街道联合团委、妇联、关工委等资源,在每年的六一、寒暑假组织民族儿童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儿童游览中华恐龙园、淹城动物园,民主党派人士为学校捐建了“民族娃娃活动室”,购置民族文化大课间游戏体育器材,为少数民族儿童实现“微心愿”,关爱少数民族儿童成长。
以服务关注民生。投入资金850余万元,对“水族”村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水族新市民生活环境。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全部接纳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子女入托、入学,并做到与本地孩子同等教育、同等收费。与有关部门主动与周边企业联系,为暂住在常丰樟村一带的水族同胞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联合商会、人社局、常州高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水族青年免费提供电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前后投入350余万元成立常州市金凤凰水族马尾绣品有限公司。采用生产加销售的模式,为水族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借助《常州日报》、常州电视台、《现代快报》等媒体对马尾绣品有限公司及马尾绣文化进行宣传,邀请各级领导视察,为马尾绣这个少数民族创业项目扩大影响和加快发展提供帮助。
以平台提供帮助。在“水族贵州村”设立了“爱心基地”,组织法制讲座,为少数民族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困难援助。建成常州首家少数民族纠纷调处中心——水族调解室,聘请两位少数民族联络员担任水族人民调解员,对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及时依法调解。筹备建立的全市首个户外道德讲堂,布置民族法制宣传园地,让少数民族朋友也走进道德讲堂,弘扬身边的“民族好人”。与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民族工作合力。司法部门组织法制讲座,提供法律咨询和困难援助,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协调关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公安局、派出所组织外来少数民族职工与女警官开展“警花驿站”活动,最大限度地畅通少数民族员工利益反映渠道;妇联、计生部门为少数民族女员工免费体检、为清真拉面店业主提供卫生健康服务;民主党派、团委与困难少数民族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送温暖、实现微心愿;工会开通了流动人口服务维权电话,为少数民族职工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每逢少数民族职工遇到了劳动纠纷,工会都在第一时间介入,免费为少数民族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与属地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帮助少数民族职工维权。 (戚墅堰区委统战部 金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