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箦镇:“六轮齐动”助少数民族家庭致富梦成真
发布日期:2013-11-12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竹箦镇:“六轮齐动”助少数民族家庭致富梦成真
溧阳市竹箦镇地处溧阳、金坛、句容三市交界处,经历了两次区划调整,辖18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面积183.6平方公里,人口6.59万人。目前全镇有12个少数民族,共132户185人,镇党委、政府“六轮齐动”,帮助少数民族家庭施展才华,助推实现致富梦想。
一是领导主动。镇党委、政府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围绕“共同团结奋斗,齐奔小康之路”的少数民族工作主题,积极为少数民族家庭谋发展、办实事、求实效,专门成立少数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少数民族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总结、同评比。
二是政策驱动。镇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助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少数民族家庭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少数民族家庭大力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镇党委、政府按发展规模予以一定奖励和帮助协调小额贷款,解决他们缺少资金的难题。南旺村土家族妇女夏凤秀夫妇原靠45亩田水稻增加收入,但种水稻除了农忙,一年还有较多时间比较清闲。2008年,夫妇俩又开始琢磨养猪,第一年养1头母猪,10头仔猪,市、镇两级送去6000元扶助金,增添他们发家致富信心。此后每年,溧阳市委统战部和镇政府都准时送上当年扶助金,2012年扶助金已增加到20000元,并协调解决扩建猪舍难题,如今规模已达500多头肉猪,16头母猪,加上对50亩水稻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每年增收20多万元。夏凤秀开心地说:“种田、养猪其实都是我家自己的事,政府这么关心我们少数民族家庭,真让人好幸福、好感动,多亏政府关心,我们家开始富起来了。”同时,镇政府还对特殊困难少数民族家庭给予优先安排,并为全镇132户少数民族家庭建立档案,针对不同家庭,不同劳力资源等情况,分门别类落实相应优惠政策措施和社会经济政策。
三是共建联动。镇党委出台《关于开展镇党委班子领导、重点企业与行政村挂钩帮扶的工作意见》,确定27家重点企业挂钩帮扶18个行政村,在全镇开展了“农技部门组织学习、企业帮助就业、能人带领共同致富”活动,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3年帮扶主要目标任务。做到每个村1名党政领导包村,1名机关干部定村,1-3个企业联村,用3年时间,使少数民族户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挂钩前村的新力铸造有限公司经理陈信华了解到壮族妇女蕈桂密丈夫终身瘫痪在床,女儿又在高校读书,照料丈夫和家务的重担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单凭自己打短工和最低生活保障金难以维持生活,陈信华就安排她在自己企业上班,既能增加收入,又可随时照顾丈夫。
四是项目拉动。党委、政府参与包村的领导和定村的机关干部主动与劳动部门和企业联系,给少数民族家庭联系福利待遇好、诚信度高的企业,保证就业。结合帮扶少数民族家庭的生产条件和经济状况,帮助认证发展项目、选准发展路子、从贷款担保、技术支撑、市场对接方面予以扶持。先后为他们举办人力市场招聘会6次,落实就业岗位28个,介绍转移少数民族家庭劳动力120多人次,落实致富项目16个。同时注重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社,按照“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思路,突出特色产业,使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全镇已形成各类专业合作社73个,拉动了少数民族家庭成为合作社员,拓宽了致富门路。
五是典型带动。注重发挥能人作用,专业合作社选聘一批乐于传、帮、带的种植、养殖、加工大户中的“示范户”充当“致富红娘”。“致富红娘”手把手传授技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兴竹禽业合作社社长胡明是镇里的致富能人,全国人大代表、省、市“三八”红旗手,她不仅为少数民族妇女免费提供鸡苗、推销产品,还举办养鸡方面的技术培训班,使6户少数民族家庭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六是培训促动。镇党委、政府以提高少数民族家庭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心,协调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2场次,受训人数达200多人次。积极推广专业新品种、致富新项目,使少数民族家庭都能掌握1-2门种、养、加等实用技术,提高了致富本领,增加了家庭收入。竹箦村布依族妇女杨翠花,承包村里30多亩鱼塘,刚开始对养殖技术一窍不通,由于技术不过关,有时会发生死鱼现象,连年亏本。后来,她通过参加镇少数民族家庭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掌握了养鱼技术,扭亏为盈,每年纯收入达6万余元。(许 进 吴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