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领域工作 >> 党建工作 >> 内容

群众路线:聚力中国梦的根本工作路线

发布日期:2013-08-22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聚力中国梦的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有优良作风,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我们要深刻认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走好群众路线,才能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梦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战略举措,要靠党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来制定;中国梦在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具体实施,要靠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来推进。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难以集中起来、发挥出来,伟大梦想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只有在党的性质宗旨不变,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变的前提下,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和发挥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之得失取决于民利之益损。察民心、谋民利,必须深入群众,听取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依靠群众力量。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面临着重大考验。从外部看,各国民众对执政党的要求更多更高更新,致使许多执政党难以快速适应,执政周期明显缩短,任何一个政党想要长期执政,都面临巨大挑战。同时,超级大国推动国际政治格局深度裂变。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战略格局重大变化引发不少国家政权更迭。这样的世界形势,给我们党长期执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从内部看,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交汇交织,叠加作用,对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凝聚力战斗力构成严重威胁。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糖衣炮弹”、“香风毒雾”的袭击和侵蚀,败下阵来。这样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着眼强化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贯彻群众路线,核心要求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最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要着重解决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问题上不作为的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针对“四风”问题,对准焦距、找准穴位,下猛药、治好病。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必须加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切实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多渠道的监督体系,确保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行使权力的过程成为实践党的宗旨、接受群众监督的过程。只有党员干部时时处处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切实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

  二、走好群众路线,才能把人民团结成“命运共同体”,同心同德为伟大梦想而奋斗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主体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主体。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造福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使中国梦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离开了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发扬,离开了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是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实现中国梦是自己的利益所系、幸福所在、未来所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军队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根本原因是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坚持走群众路线,让人民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唤醒和调动了人民的创造精神。历史证明,通过走群众路线,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把群众的力量集结起来,就能形成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磅礴力量。

  应当看到,要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决非易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日趋明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空前增大。多样多变的思想文化和多元的社会利益,既使人们的思想极大解放、社会活力竞相迸发,同时也使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难度空前增大。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不断探索走群众路线的新形式新方法,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毋庸置疑,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听群众说心里话,问寒问暖的联系群众方式,在今天仍然是我们走群众路线、掌握社情民意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但同时也要看到,在社会群体、行业分工、工作岗位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要全面了解各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就必须在搞好实地走访的基础上,积极创造联系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特别要拓宽和疏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防止民意堵塞。比如,当今时代,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应注意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矛盾焦点、群众苦乐和民心民意。新形势下走好群众路线,要体现信息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打造网上沟通平台,掌握矛盾问题的真实状况,使网络成为为民服务的助推器。要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广泛听取不同方面、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诉求,积极协调各阶层群众利益,努力使改革向着发展成果和机会由人民共享的方向前进,把全体人民团结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有了这种新型的群众路线,就能够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三、走好群众路线,才能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解决好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一个时代的理论与实践,只有聚焦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才能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当代中国面临的最重大时代课题,就是如何从大国向强国跨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让全体人民幸福。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可避免要改变国际社会原有的力量平衡和利益格局。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原本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会愿意主动与别国分享战略利益。面对中国的稳定快速发展,西方强国千方百计对我采取围堵遏制战略,我国和平发展受到的外部制约愈益凸显,国际社会的矛盾焦点不断向我聚焦。当前,我们既要与周边国家解决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又要应对来自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既要妥善应对原有国际利益格局的制约,又要面临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推进带来的动态压力等种种挑战。无论国际形势有多么复杂,外来压力有多么巨大,只要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再大的压力也能顶住,再大的困难也能化解,再大的风浪也能“稳坐钓鱼船”。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科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要有面向世界的战略眼光,也要有面向群众的大众情怀,坚持把基本立足点放在我国基本国情上,把重点放在通过坚持群众路线办好自己的事情、解决自己的问题上。当前,从国内看,解决好向强国跨越的时代课题,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比如,如何冲破利益固化藩篱、遏制权力腐败;如何处理好贫富差距拉大、食品安全隐患、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的问题,老祖宗的本本里没有现成答案,西方那一套又“水土不服”,唯一的办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新思路新举措。这种结合,不仅需要理论创新,更需要走群众路线,以实践创新来落实。作为根本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路线与认识路线是高度统一的,“群众—领导—群众”同“实践—认识—实践”这两个公式是完全一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也是发现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就能通过正确的认识路线掌握新形势下改革发展的特点规律,找到破解时代课题的金钥匙,从而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同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解决时代课题的智慧就蕴藏在人民群众的朴素思想之中,需要我们党通过坚持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去发掘。只有自觉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群众为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调研、座谈、咨询、听证等形式深入了解民情,与群众一起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卓越智慧集中起来,吸纳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之中,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破解时代课题的最大障碍,在于没有真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勇气。我们既要把群众路线作为唯一正确的认识路线加以运用,也要把群众路线上升到党的生命线高度,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要求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主监督的体制机制,让民主监督的阳光照进国家政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的威力,促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可以预见,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就一定能变为现实,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在神州大地实现。(毕京京 国防大学副校长、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领导小组组长)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