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区念好“五字经”实施党外青年人才工程
发布日期:2012-07-23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渝中区委统战部大力实施党外青年人才工程,在“储”、“德”、“能”、“用”、“带”五字上下功夫,进一步引导党外青年人才“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抓基础,在党外青年人才“储”字上下功夫。渝中区积极搭建党外青年人才成长平台,全区7个民主党派、区工商联和区侨联全部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通过组织召开党外青年人才座谈会、党外青年人才论坛、现场演讲、与区委领导面对面交流等活动,发现和储备了225名平均年龄36.8岁的党外青年优秀人才。
二是抓根本,在党外青年人才“德”字上下功夫。区委统战部长期坚持组织党外青年人才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参观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和同心园、赴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遵义开展“红色之旅”等活动,通过抓党外青年人才的基本理论教育、光荣传统教育和主题实践教育,不断凝聚共识,夯实党外人才与党同心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三是抓锻炼,在党外青年人才“能”字上下功夫。区委统战部从作风养成和能力培养两方面来不断锻炼党外青年人才,通过组织党外青年赴武隆参加“牵手同心、服务民生”主题实践活动,零距离接触群众,弥补了党外青年干部基层工作经验缺乏的“短板”,培养了大家艰苦朴素的作风;组织党外青年到危旧房改造一线、“四久工程”办公室等全区重点工作岗位摔打锻炼,提高他们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
四是抓使用,在党外青年人才“用”字上下功夫。区委统战部制定《渝中区培养选拔党外后备干部2011-2015工作规划》,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拔党外人才,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同时对党外青年干部实行“同等优先,适度倾斜”的原则,渝中区现有处级党外领导干部22人,其中45岁以下处级干部8名,占总人数的36%。
五是抓典型,在党外青年人才“带”字上下功夫。渝中区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不断激励、调动党外青年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和全市有影响的先进典型人物。“海扶刀”发明者王志彪荣获“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11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获得“重庆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