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集锦 >> 统战知识 >> 人物风采 >> 内容

忧患意识和忏悔精神

发布日期:2012-09-25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

 

忧患意识和忏悔精神

——《丹青》及陆涛声艺术创作价值取向

余姚 木直

       

        著名作家陆涛声中篇小说《丹青》发表于《长城》2012年第三期,《小说选刊》第5期转载,《报刊文摘》又大块摘登其梗概,《小说月报》7月号中篇小说专辑(增刊)再次选载,短期内有此反响,引人瞩目。

        陆涛声先生本以小说创作见长,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关注农民生存状况,关注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新旧观念碰撞和心理嬗变,写出了《肉头正传》系列小说和《新楼后边是老屋》、《古镇时风》、《庆生伢的财运》等中短篇小说力作,其中《造屋》、《新楼后边是老屋》被改编摄制成电视剧;他又写出短篇名作《再见千岛湖》,获《小说月报》第八届百花奖,又选入全国职业高校语文教材等多种选本。陆涛声以知识分子理性眼光,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比照视角,描写了江南乡村和小镇人物在新时期时代急变中的情态,为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刘炳和、银风、谢秋芳、庆生伢等鲜活而具性格内涵的艺术形象。著名评论家黄国柱撰文认为“继承了鲁迅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 并有所发展。”上世纪末开始,陆涛声文学创作重心从小说转向散文、随笔、杂文,注重从当代人言行、心理和社会现象,透视传统文化的根源,以现代文明为标尺作剖析,筛选精华,批判糟粕,时时闪现思想光华。尤其是《涛声自说自画》系列,文与画完美结合,被《文学报》副总编称为之“思想文化随笔”。他的散文也熔历史积淀、文化透视和人生反思于一炉,独显异彩,其中《笛声牵动的思绪》被选入《2006年中国美文100篇》。

       陆涛声早年发表、入展过上百幅画作。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写作之余与书画为伴,也赢得相当声誉,在《文艺报》、《中国书法》、《书与画》等发表书作,并多次参加全国性书展,被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收藏,为王安石故居等题写亭名、地名刻成碑铭,应邀去加拿大举办个人书展。大作家王蒙题字称他“书以通神”。书法泰斗钱绍武题字称其书法“求质朴,见学养,重气象”, 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赵长青题字称其书法“墨舍文气,笔见心情”。因而他也堪称著名书画家。

        2011年年底,陆涛声又重回小说创作,写完了14年前构思的中篇《丹青》,其描写对象从中下层普通人转向社会高层精英人物,同样出手不凡,甚至有所超越。

     《丹青》描写的是,88岁画坛宗师罗远舟,被其少妻林心怡挟持,听任她用真印章盖在假画上牟利;某拍买会,冒罗远舟名的两幅假画开价100万人民币,被盗,破案,盗者可能被判死刑;罗远舟灵魂受到震撼,良心萌发,欲揭假画真相还盗画学生公正,却遭各种阻力,引轩然大波,无果;他只好求助于昔日学生和恋人梁云舒,期待破网突围。

       小说以罗远舟自我挣扎、自新、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为主体,细腻入微描写了他对少妻的负债感而纵容其妻牟利的无奈,他矛盾苦闷,不免思念分离37年正直的梁云舒。小说主线是假画被盗所产生的种种利益纠葛和冲突,副线是罗和梁的情感纠结,二条线交汇于艺术和人生价值取向的大命题上。罗远舟本人热爱中国画,却不知不觉“一靠官僚,二靠奸商,”成为-方画坛大佛,观念渐趋保守,唯我独尊意识滋长。中国画如何发展的南北大争论中,打击了谋图变革的美术理论教师程仲彦,致程成右派,导致与支持程仲彦观点的恋人梁云舒分手。小说激烈尖锐的矛盾潜伏在温情脉脉的暗流中,徐徐展开。盗画的美院学生,是一个坚持艺术良知的青年,盗画目的是要临摹证明那两幅“名画”不过是“玩熟了一套泼墨泼彩技法”, 揭穿当今艺术品市场的虚伪,却面临死刑戚胁。这触动了罗远舟本已麻木和沉沦的灵魂,当得知那青年是受他打击过的程仲彦外孙,更加重了忏悔心理,也促进了他和画坛不正之风的决裂。罗远舟对少妻林心怡利用他名望敛财,由迁就到反感,由无奈到抵制,是符合人物的性格和环境关系的。林心怡因少而娇,因娇而宠,因宠而拿权,因拿权而为所欲为。在现实中,不乏这种人物,她们自然而然把持了老丈夫,和奸商、某些官僚沆瀣一气,无所顾忌弄钱。当初俄国托尔斯泰夫人对托翁亦如此,致托翁愤而离家。

       人物的性格在矛盾展开中逐步展现,而矛盾的展开又依托典型情节,巧合中寓必然性。该小说典型情节的选择非常自然和合理,富戏剧化。主人翁坚持中,矛盾也在深化中,真相渐明,人性一步一步回归和复苏,和作品思想张力同步展示。最后,罗老要揭示的,不仅是他的假画,而是艺坛潜规则。而这些又通过艺术张力来体现。

       作品用画家画笔勾勒的手法,塑造了各色人等。护理小章,律师周重,梁云舒,都性格各异,形象丰满;官场人物姜副市长,既非为真理而拔刀的猛士,也不是简单化反面人物,就像我们通常遇到的浸染官场文化的官员。即使“反面”人物,也不是青面獠牙,如林心怡心术不坏,就是“她的兴趣在钱上”,社会上老夫少妇中,有知识也有手段的就是这类人。作者用笔精当,着色鲜明,各具个性而不脸谱化。

       小说还善用小物件。花圃里的铁杆海棠、三人合影,是罗和梁的定情之物,是罗的精神寄托,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灵上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作家陆涛声,是一个有担当有见识的读书人。此题材在他心中酝酿了十多年,不吐不快。他“以写忏悔为担当”,敢于直面画坛的种种积弊,敢于把它们一层层剥开,其勇气和胆识令人敬佩。美术,本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家园,却遭如此亵渎和玷污,怎能不令人痛心。作为书画家,陆先生其痛如何之,其愤怒又如何之,其忧虑又如何之。他奋笔写来,虽然,“整个艺术创作和市场的大气候不是那个人有能力可以改变的”,但他的呼声,通过艺术形象,“走进读者心灵,力求获得沟通、赢得共鸣,与他们同体验、同反思、同觉悟、同忏悔,同从人生的迷雾中走出来”(作家的话)。作者说是要从“迷雾中走出”, 我说是要冲破那张污染精神十分牢固的网。突围,需从忏悔开始,不仅仅是画坛,更应是社会各个领域。

     《丹青》提倡和示范了忏悔,有震撼和渗透人心灵的力量,我称为为“忏悔小说”, 期盼涌现更多倡导忏悔的文学作品。

       纵观陆涛声的小说创作,人物的典型化和批判性,是汲取和发扬了吴敬梓、契诃夫、鲁迅的精神;而其小说情节的波澜起伏及结尾的出人意料,则受到了欧·亨利、梅里美、莫泊桑小说结构技巧的影响;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复杂性的刻画,则从托尔斯泰以及现代派小说中得到的启示。然而他最可贵的是,无论小说、散文还是书画创作,都对民族前途、底层平民命运投以深深关切。他怀着深深的忧患意识,然又有对前景的展望。我们欣赏他作品的时,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大爱情怀,感受他的-腔热血,感受到他的真诚和执着,感受到他在努力追求文学创作对道义的担当。(农工党常州市委组稿)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