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集锦 >> 统战知识 >> 人物风采 >> 内容

女教授和她的“3+1”

发布日期:2012-09-25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

 

女教授和她的“3+1”

——记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教务部部长、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副主委江冰

石小平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教务部部长江冰教授,是全国宝钢教育教师奖、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获得者。《“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她领衔主持的江苏省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

功夫在诗外

       1986年,还在筹建中的河海大学机械学院电子工程系迎来了这位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来自吉林长春的北方才女,从此,她与教学和科研结下不解之缘。1994年,江冰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力电子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并从一名助教成长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教务部部长,成为莘莘学子的良师益友、科研领域的带头人。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江冰教授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她把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切入点,设计互动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研制多媒体课件,重视网站教学资源建设。她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及应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及其EDA》等教材,都来自教学的实践。长期担任班导师工作,“知识博,做人雅”一直是江冰经常跟学生说的话。在电子技术教学同时,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引导学生提高“文化知识、科学实践、终身学习、团队精神、创新思维、交流沟通、综合处理、商业意识”8种能力。多年来,她十分重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995年到2011年连续11届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取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2008年主持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历年来,她指导硕士研究生23名,培养了一批信息类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优秀人才。2004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全国宝钢教育教师奖,2006年获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年来,她在智能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潜心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水利部“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常州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0余项,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3本,获得各类教学和科研奖励15项,其中水利设施及数据的远程监测等科研成果,在国内得到应用,并产生了很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年磨一剑

       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创造性,针对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逐渐暴露出广泛适应和创造能力差的弊端。江冰教授感到,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开展“创新教育”,探索多模式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我国教育界已达成共识,但“创新教育”步履艰难。1998年,经过十多年磨砺,江冰承担并主持了江苏省“九五”期间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她提出“3+1”内涵:“学制安排上,前3个学年在校完成课程的系统学习,第4学年到校外,实地结合生产、工程、科研实践进行科研实践;课程安排上,不压缩课内学时,加快课程学习节奏,改革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人文素质类课程,重视素质能力培养。”江冰策划98级教改班教学方案,有一个坚定理念:不全盘否定过去,改革我国现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基于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尤需突出“创新意识”。在学校和学院大力支持下,江冰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制定“3+1”人才培养新计划,在确保培养计划与普通班计划在学分总数及基础课程学分数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专业课程整体前移,体现“高起点、快节奏、强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原则,突出学生在校外1年的科研实践为研究特色。第二,选择优质科研单位,确保一年科研实践富有实效。2001年9月,江冰带领骨干教师四处奔波联系,在南京、上海、广州、常州等地为第一届“3+1”班学生成功联系校外实习单位9家,98级教改班32名学生全部与对方单位签订了为期1年的培养协议。

        98级学生经过一年实习,回校后在座谈会上一致认为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接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参与了实际科研课题,提前尝试了见习工作”。在常州、上海、广州、北京等地企业实习的近10名学生,因表现出色而被实习单位留用就业。相当数量的学生出国留学、考研继续深造。2002年6月,各产学研单位在“信息学院产学研合作单位联谊会”上介绍了学生的实习情况,一致肯定“3+1”模式。该研究成果获2004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鉴定组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从98级到2011级,通过10余年探索实践,这一培养模式日趋完善,共培养了700多名优秀本科学生,2007年“3+1”班荣获全国优良学风先进集体称号。

创新无止境

       在成功推出“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后,江冰在专利专著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她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计划、常州市城市应急中心系统招标方案及多项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其中经鉴定验收通过的典型科研成果:信息远程监测系统、无线网络通信、视频信号的数字降噪和模拟防拷贝、基于NGN的VOIP系统等项目已经在国内得到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9项。 2011年她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副主委,她将创新思维有机融入了党派的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工作。在担任常州市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期间,她围绕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群众生活的难点、社会关注的热点积极建言,提出各类议案和建议20余件。其中,《关于加速发展物联网新兴产业的议案》在制定物联网产业“十二五”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应用、产业联盟建设等方面提出有益建设意见,得到市委、市政府、人大高度重视,并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伟昶督办;《推进常州市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有效措施的建议》得到市公安局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与社区等相关单位协作,流动儿童的管理现状显著改善。2007年至今,她领衔调研、撰写的《常州市产学研现行模式的研究与建议》等3篇调研课题获得常州市软科技课题立项,《关于推进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分析及建议》、《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促进科技创新》等课题入选九三学社江苏省委调研课题。

       “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让江冰体会到,在教育领域,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当把科学研究全面渗透到本科教学,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同样,民主党派人士的履职尽责也需要创新思维的融入和引导。如何将个人学术优势与履职尽责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外人士作用,当好与党合作共事的诤友是她一直以来不断思考、探索、努力实践的方向。(作者单位:九三学社常州市委)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