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集锦 >> 理论调研 >> 内容

实践“同心”思想 推进高校文化建设

发布日期:2012-09-25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

 

实践“同心”思想  推进高校文化建设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高校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实践“同心”思想,大力推进高校文化建设,把高校文化建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化相结合,引导青少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对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提高和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同心”思想实践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同心”思想,是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历史经验作出的深刻论述,体现了对统一战线本质规律的科学把握,揭示了统一战线成员鲜明的价值追求,为新形势下巩固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同心”思想是统一战线思想建设与科学发展最完美的融合,是多党合作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碰撞”出的最闪亮的火花。

       1.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识。同心同德是政治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共产党走是“同心”思想的核心。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多党合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理想的共识,道路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团结和凝聚广大成员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的根本前提。无论是历史的发展,还是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中国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始终做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动摇。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大力弘扬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优良传统,不断巩固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充分体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和谐政党关系。

       2.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信念。同心同向是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是“同心”思想的要求。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定的信念支撑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目标就是方向。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风雨同舟的参政党,目标追求必须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集中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以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致力于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不辜负历史、国家、人民赋予的使命。

       3.在行动上同心同行,为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汇聚力量。同心同行是政治责任。坚持和共产党同心同行,共同推动各时期工作任务落实是“同心”思想的体现。践行“同心”思想,就是要以共识坚定立场,以目标引领方向,以实践推动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立足改善民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贴近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同心”思想的工作重点是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急迫、最直接的切身利益;“同心”思想的重要支撑是关注社会阶层发展的新趋向,正确引导他们有序政治参与,合理表达诉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同行,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同心”思想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帮助老百姓更好地解决饮水、做饭、就医、就学、就业等现实问题,把发扬统一战线扶贫济困优良传统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把发挥统一战线作用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结合起来,是统一战线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文化建设的现状

       高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高校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高校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强化高校文化建设意识,提升高校文化建设层次与水平,不仅是高校完成好自身根本任务的需要,而且对社会也有巨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目前,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高校从理论上普遍认识到高校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很多学校己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文化建设的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着知行脱节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高校自身的干扰。少数高校忽视文化建设,就难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就失去了最基本的育人阵地,高校不能够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高校文化建设偏重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忽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离开了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是文化建设中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

        3.高校文化建设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大。现代新媒体传播信息更主动、更迅速、更隐蔽,信息甄别工作更为困难,很容易受到缺乏限制的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价值观念的偏移与冲突,使得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高校师生接受各种思想比较快,互联网平台上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可能会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分化,这一方面推动了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形成社会冲突的隐患。此外,当代大学生的言行备受各界媒体关注,关于大学生的某些负面新闻一旦报道后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还可能会使个别问题成为群体问题,使一般问题成为政治问题,影响范围逐步扩大。

        4.高校文化建设没使多数人受益,社会辐射影响不够。文化是群体文化,只有坚持高校文化大众化,才能真正体现文化的价值。目前大多数学生活动常常过分集中在一部分学生干部身上,特别是过分集中在学生会、团委的学生干部身上,出现“忙死一部分学生干部,闲死大部分在校学生”的现象。高校文化要发挥其旗帜、创新、示范、引领的社会作用,为提高我国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实现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作出贡献。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文化离这个目标差距仍很大。

         三、“同心”思想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同”思想不仅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准则,“同心”思想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1.思想上同心同德,增强高校文化的凝聚导向作用。以此为核心的高校文化能吸引和团结学校成员,唤起和激发师生对高校的情感归向,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高校文化应该充满哲理和科学的启迪,那么,它就可以让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进行层层辐射,从而在高校内形成一种充满辩证色彩的理性和精神氛围。  

        2.行动上同心同行,提高全员共建的高校文化合力。全体高校人必须树立全员共建高校文化的意识。学校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为高校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教育广大学生树立高尚情操,做文明人。只有学校各级组织和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高校文化建设应负有的责任,共同努力,全员共事,高校文化建设才能从整体上摆脱被动局面

        3.目标上同心同向、增强高校文化的教育效果。高校物质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外在标志,精神文化是前提和目的,使学校“无一物不景,无一景不用”,“使每一面墙、每一块土地都会说话”。通过同心同向的目标努力,创建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提高高校文化的教育效果。通过如建设学校德育长廊、党员活动阵地、广播站、橱窗、板报、文化角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对学生个体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使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与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一种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进而使之自觉形成一种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

        四、实践“同心”思想,推进高校文化建设

        1.明确指导思想,努力创建和谐高校文化。高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建设高校文化,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针为指引,针对高校民主党派比较多的实际情况,大力弘扬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让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能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强大的冲击。使高校师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2.加强高校文化队伍建设,注重高校文化建设实效。高校文化建设应当纳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开展高校文化活动,应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突出特色;要加强督导检查,定期考核评价,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高校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高校文化活动,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动资源,所以,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的代表组成,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会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善于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新精神。高校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培养并输送出能适应时代发展,能参与社会竞争与合作,能积极推进、引导社会发展的学生。

       3.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推动形成厚重的高校文化积淀和清新的高校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高校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充分发挥高校高级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集中的优势,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在管理和服务上提倡“博爱”,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在严谨规范的运行轨道中,充分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展现高校高级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成员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在高校的成果。

       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校文化活动,宣传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辛亥革命纪念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等重大时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高校文化活动。让学生明白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由来,明白我国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也更加珍惜目前我们稳定和谐的社会来自不易。

        5.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为抓手,传递先进思想以抵制其他不良文化的传播。高校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高校,为受众提供色彩斑斓的图片、优美动听的声音、活泼可爱的视频,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以网络文化建设为抓手,制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搭建现代网络平台,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染力。具体通过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论坛、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等校园网络文化方面服务专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唱响网上思想文化教育的主旋律。

       6.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文化引领”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开拓者、倡导者、领航者和示范者,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引领社会风尚的文化圣地和精神家园。高校也是思想理论碰撞、交流的前沿阵地。在这里,古今中外的思想、理论、学说相互撞击、相互交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以其强大的导向功能辐射影响全社会,是社会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的发源地和集散中心。

 

       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以“同心”思想为指导,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赋予高校文化建设以全新的含义,方能真正推动高校文化建设,从而完成教育所肩负的培育人才的社会重任,同时发挥着强大的社会辐射作用,带动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高校的贡献。(孙国忠)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