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对加快我市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2-12-31
 

                                                                                     对加快我市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考

                                                                                                                    周炳荃

       中小企业在一定意义上,是市场经济主体,也构成了市场经济基础。我市中小企业要占全市企业总数95%以上。“十二五”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机遇期,我市作为民营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如何更好更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值得研究和思考。

        一、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

       体制性“歧视”。随着保护私产、民营企业家可以入党等宪法、党章的修改,以及《物权法》平等保护物权的出台,民营企业家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但“体制性歧视”仍存在,中小企业在经济运行体系和资源分配中,没法保证不处于被“歧视”的位置。

       政策障碍。一是政策模糊。近年国家针对中小企业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提出“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该提法似是而非。在属于市场竞争的领域,应坚决放开;而在非市场竞争领域,垄断性确实不能放开。二是扶持政策落实难度较大。一些鼓励性政策因缺少具体实施细则,在政策执行、要素资源配置、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等方面,常以大型国企项目作参考,门槛过高,中小企业频遇“玻璃门”、“弹簧门”,难以真正享受政策实惠。

        企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尤其“十一五”以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中小企业“低价工业化”道路宣告终结。我市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脱胎于传统乡镇企业,虽历经改革创新和市场经济体制磨砺,传统模式痕迹仍十分清晰;而新形势下涌现的中小企业也创新不足,陷于产业链低端竞争,缺核心竞争能力。

       政府职能不够明确。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政府角色定位存在“越位、错位和不到位”偏差。表现在某些领域行政权力过多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包括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商业化市场中介组织专业服务不到位等;一些部门“重大轻小”,部分行政行为一定程度影响中小企业利益。如,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些地区过度重视光伏、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传统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关注度下降,在相关园区建设中,对被拆小企业安置不到位。据粗略统计,近两年来仅武进区湖塘镇附近,就有上千家小型制造业企业因此外迁或消失。

      融资难题更加凸显。在信贷紧缩和成本上升双重压力下,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关乎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突出瓶颈。从宏观层面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机构较少考虑中小企业及其融资特点,普遍对大企业“争贷”、对中小企业“惜贷”,有市场、有竞争力但受客观条件限制贷不到款的企业还很多。从微观层面看,在企业融资需求非常强烈的同时,融资成本不降反升。据调研,目前我市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30%,加各种显性、隐性费用,银行融资成本已超基准利率2倍;同时,民间借贷年息已达36%—48%,典当行融资费率一般为1‰/天。

        二、新时期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氛围。继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中小企业29条”、“民间投资36条”陆续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框架逐步形成。2011年中央四部门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有利于研究制订中小企业普惠性政策措施。我市于200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实施意见》、2003年出台《关于提升提速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意见》,自2005年起连续实施两轮“民营经济三年跃升计划”,2011年又出台“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为助推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政策支持。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后危机时代,政府推动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力量,以及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正形成强大合力,为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网络经济盛行,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为中小企业增强制造业配套协作能力、发展资源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提供良机。从企业自身看,中小企业在困境中“从无到有”,而“从有到优”,也必然历经许多艰难和挫折。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必将转化为推动中小企业科学发展的动力,努力向结构更优、实力更强、效益更佳、素质更高大步迈进。

       我市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成长沃土。近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壮大民营经济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以乡镇工业集中区为基础,建成湖塘纺织、横林强化木地板等20余个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从“分散办企业”向“集中做产业”跨越;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引导中小企业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五大重点产业集聚创新发展;以“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机制为引领,构筑产学研合作的“常州模式”,等等。这些,都为我市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发展基础。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为中小企业正名,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在理论认识层面,首先要破除根深蒂固的公私对立论,明确私有制和公有制都只在各自领域才体现优越性;其次,要走出所有制规模论,确立所有制主体论,明确不同所有制主体均在市场行为规范下,形成权责利对等的发展机制。就我市中小企业创业主体而言,既有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苦创业者,也有当前新形势下的留学归国人员、科技人员、民企二代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只有彻底清除“左”的思想束缚,才能赋予中小企业足够经济社会地位和权利。二是从发展实践来看,中小企业虽然单个规模小、产值小,但作为整体,已成支撑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重要力量。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66.4%,上缴税收占63.2%,吸纳就业占70%以上,其中,中小企业贡献了绝大部分份额。“十二五”期间,如无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就难实现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小企业发展。

       强化政策引导,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面对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不强,虽“船小好掉头”,但搞不好易翻船。当前,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中小企业自发行动,也迫切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及明确的政策引导。一是要突出政策的针对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出台的各类政策,都能涵盖中小企业,但大部分政策并没有把中小企业作为扶持重点。因此,有必要从财税、金融、科技、市场准入、人才引进、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给中小企业发展真正的政策扶持与保护,由重视资金的扶持向体制、机制、制度性建设方面转变,由区域性、个体性受益向普惠性方面转变。二是要发挥政策的导向性。当前,要围绕我市五大重点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按行业细分制定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推动中小企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要以“一核八园”为载体,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向特色园区集聚的扶持政策;要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要建立完善完整的落后产能退出淘汰机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开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健全服务体系,着力优化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当前,要重点建立完善“六大”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创业推进体系,推动全民创业。对中小企业注册登记实行“无门槛制”,建立中小企业“开业容易,退出方便”的进退机制,扩大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比重;以扩大就业为导向,调整完善中小企业财税政策;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创业指导和援助力度。二是健全融资服务体系,改善融资环境。加速发展信用担保、筹资融资、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融资能力;积极探索融资超市、网上融资服务等多种模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便利;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三是健全技术支持体系,鼓励科技创新。重点在特色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园区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工业设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质量检测检验、高端仪器设备共享等服务;畅通中小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对接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四是健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对接体系,促进协调发展。依托创意产业基地、津通现代服务业交易中心等现代服务业基地,集聚培育发展水平较高的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创意产业企业;落实制造业主辅分离政策,重点发展有市场基础、专业特色的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大力引进外地知名品牌会展、科技服务、软件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来常开设分支机构,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集成生产运营服务。五是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提升人员素质。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调动各方力量,引导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企业管理、创业技能、国际市场开拓与合作等方面培训,逐步形成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适应形势需求的中小企业培训体系。六是健全统计监测体系,抓好科学规划。建立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发挥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作用;强化中小企业理论政策研究,科学制定中小企业发展长期规划。

       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完善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组织体系。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系统性、长期性问题,应有效整合政策扶持外力、地方金融内力和企业求发展动力,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解决。一是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逐步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银行金融服务制度和法律政策扶持体系。要积极推行和落实中小企业专项信贷额度、中小企业审批环节区别对待、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税收贴息等较为宽松的政策,创新中小企业贷款专项考核激励机制,对中型企业与小企业实行分开融资统计等,切实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壮大地方金融机构,致力构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可尝试在“一核八园”设立科技银行,重点为技术引进、技术研发、新产品试验与推广等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业务提供融资服务;在五大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组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联盟,开展企业互保联保、探索产业链融资、扩大股权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发行集合债券等,多渠道拓展融资途径;积极推进民间金融规范化、合法化,抓紧启动以民间资本解决融资难;适时整合各种地方金融资源,建立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三是完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切实发挥信用担保的最大效能。加快建立健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推进区域再担保体系建设,促进担保机构的联合和分工协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风险分担机制;制定完善担保行业标准和监督办法,更好规范担保机构实现良性运作,发挥信用担保最大效能。此外,要积极鼓励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基金发展,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培育造就更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和“行业巨人”。(作者系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3号楼A座2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