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集锦 >> 统战知识 >> 人物风采 >> 内容

思念无绝期

发布日期:2012-10-29  来源:市委统战部  浏览次数: 字号:【

 

思念无绝期

——记第一代老台胞、我的母亲李慧英

刘晓华     

         2002年11月14日凌晨,下起了蒙蒙细雨,就像苍天在掉泪,我77岁的母亲、第一代老台胞李慧英因患癌,带着祖国尚未统一的遗憾离开人间。时光进入2012年,快十年了,那一幕清晰如昨,伤痛依旧。母亲在病中,总是安慰别人自己是小毛病,很快会好的。我们知道她没多少时间了,把台湾姨妈等亲人叫来,姨妈与我们相见含泪。母亲对我们说,阿姨千里迢迢从台湾来,一定招待好,初一、十五阿姨吃素要记得,阿姨喜欢溧阳水芹要做给她吃,阿姨信佛要带她去天宁寺,一一关照。她最后知道自己来日不多,握着我的手嘱咐,你是做对台工作的,一定要为祖国统一做好工作。

追随爱情:拜别故土来大陆

       我的母亲李慧英,出生在台湾台中市,在家中4个孩子中排行老三。从小她长得漂亮,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在学校她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大队长,舞蹈队队长,由于眼睛长得大,都叫她“猫头鹰大队长”。老师喜欢她,各项任务交个她,都能很好完成。同学服帖她,可谓一呼百应。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职高毕业就参加工作,在工作岗位勤奋好学,同事对这位聪明美丽、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无不翘起大拇指夸奖。

       我父亲刘剑鸣,是黄埔18期学生,1947年初,因工作到了台湾,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我母亲。那时母亲21岁,她的美貌与气质、温和与礼貌,很快把我父亲吸引住了。他们相互爱慕,你有情来我有意。在母亲的世界里,语言是日语与闽南语,文字是日文。父亲的语言是国语,文字是中文。这样的差异,交流障碍无法想象,但心在一起,任何困难都挡不住他们相爱。母亲靠祖父教她少得可怜的一些汉字和国语,用手势配合与父亲交流。母亲善解人意,他们在一起,说笑比划,写字画图,浪漫又风趣。父母可谓萍水相逢,一见钟情,终成眷属。1948年初,母亲拜别父母双亲、兄弟姐妹,离开故乡宝岛台湾,随我父亲跨越海峡,踏上了祖国大陆。从此,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我父亲自台湾回来后,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文化教员,母亲是随军家属,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漂泊不定。直至常州,虽然举目无亲,但母亲觉得是不错的地方,就在常州安家落户。安顿好以后,母亲急忙上夜校,进入扫盲班,读书识字。她以惊人毅力在短期间内克服语言、文字障碍,能与人交流、看懂报纸,并在文化馆找到裁剪老师的工作。教学过程中,她怕学生听不懂那生硬的普通话,总是用优美的肢体语言配合,不嫌其烦教学生如何又好又省裁好每件衣服。学生非常愿意听她上课,都说听李老师上课感受好新鲜。

       为了丰富工人业余生活,我市决定开办工人文化宫。母亲作为第一批工作人员,在那里当过票务、剧场管理员、宣教科干部,干一行爱一行,任劳任怨做好每件事。她关心周围同志,谁碰到困难总会伸出关爱之手。在我有记忆开始,她总是在帮别人裁衣服,做好了试穿,不合身,再帮着改,从来不收一分钱。我记得母亲单位一位男同事,妻子不在身边,带了个孩子生活,又不善做家事。那时生活都比较困难,大多数家庭腌咸菜,他想腌又不会,母亲自告奋勇对他说,我来帮你的忙。一天晚上,她拉着我就到该同事家去了,只见她卷卷袖管、洗洗手大干起来,没多久一大堆菜腌好了。主人拿了两块桃酥饼答谢,母亲说不要,拉了我就跑,对我说,别人有困难我们帮是应该的,我们吃了桃酥饼,他家孩子就没有吃了。说实话,当时我们家是不会买桃酥饼的,我很想尝尝,既然母亲那样说了,只好作罢。像这样助人为乐的事在母亲身上数不胜数。她参加工作近40年,踏实工作,成绩突出,总把方便留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心系责任:知冷知热爱台胞

       改革开放后,各领域统战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当时,常州台胞有30多户70多人,他们有的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有的参加过台湾“二·二八”起义,有的因当年日本政府反华回大陆,有的辗转来祖国大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定居常州,后代人数越来越多,在常州市委、市政府关心下,于1985年11月成立常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在常台胞从此有了共同的家。我母亲光荣地被选为副会长,接下来的二、三届她都连任副会长。

       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她默默为台胞奉献爱心。台胞生活困难、子女升学、家庭矛盾等,她总是嘘寒问暖、排忧解难。在台胞心目中,她不仅是台联领导,更是知冷知热的好大姐、好阿姨、好奶奶。台胞许先生原先定居日本,由于日本政府反华,迁居大陆来常安家,但他妻子和孩子极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当时日本政府规定,日本籍可以返回,也就是说,妻子和孩子可以回日本,许先生不行。许先生躲在邮轮底层,想蒙混过关与妻子孩子一起回日本,哪知开船前被查出硬被拉出来,妻子孩子却随船离开了。他绝望得跳海自杀,被救之后,非常消沉。母亲苦口婆心劝说,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丰富他的业余生活,许先生在情绪上终于得到舒解。中日邦交正常后,一天,他身穿笔挺的西装,手拎香蕉来看母亲,高兴地说:“我要回日本和亲人团聚了,特来告别。非常感谢你,如果没有你这么多年的帮助,我恐怕早就不在人间,哪里还能与亲人团聚?你是我的大恩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的恩德。”有户台胞家庭,居住在农村,子女多,经常吵闹,老台胞痛苦不堪。母亲走访后得知,自从老台胞丈夫过世后,生活无着,子女为抚养问题矛盾重重。母亲以台联领导身份教育这些儿女:“你们不孝敬大人,今后儿女也不会孝敬你们,一报定会还一报”。帮助他们开家庭会议,协商安排老台胞口粮、衣着、零用等生活问题,子女们达成了一致。之后,母亲逢年过节带着慰问金、慰问品上门看望老台胞,儿女们也知道自己应负的责任,和睦相处。老台胞晚年幸福,至今健在,我作为台联会长去看她,她每次都会说起我母亲,可见母亲的情义是深埋在他们心里的。

       母亲常说,台胞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台联是台胞之家。她在台联领导岗位上的所作所为,得到台胞的认可和赞扬,她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在台胞中传颂着。

       母亲在统战部领导关心帮助下,参加了各种培训班,认真学习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思想觉悟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初就积极加入民盟组织,并连任三届市政协委员。她十分珍惜这份荣誉,认为当盟员也好,政协委员也好,既要有光荣感,又要有责任感。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参政议政,认真撰写提案,作为台联界别委员,她始终把台胞的热点、难点作为参政议政重点,一切从维护台胞合法权益出发。她乐于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每次出席会议和活动,都非常重视,总要精心打扮一番,看上去得体大方,同仁们都叫她“老积极分子”。

重返故乡:家事要当做国事

       祖国大陆经济崛起,在台湾政坛引起巨大影响。台湾人民强烈要求破除造成两岸隔绝的人为障碍,实现人员相互往来。台湾当局为形势所迫,于1987年11月2日始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封锁了40多年的坚冰终于打破,探亲人群潮水般涌进大陆。

       常州也不例外,我们常听周围谁家父母、谁家兄弟从台湾回来探亲。每听这些,母亲会情不自禁难过,对我说:“他们回来都是大陆去台湾的人,是回来探亲的,我的亲人是台湾人,不会来大陆看我的。”但是我知道她是多么盼望台湾亲人来看她。其实,我的心情和母亲一样,哪天能看到从未谋面的舅家人呢?在期待中,一天,母亲高兴得像孩子,告诉我一个惊喜的消息,台湾亲人要来了!

       1988年6月17日,我姨妈一家来了,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令人难忘。也就是他们来了之后,母亲流露想回台湾探亲的渴望,他们答应只要台湾允许兄弟姐妹探亲,一定帮助办理入境手续,帮助实现母亲梦寐以求的夙愿。几经周折和努力,父母的赴台手续终于办下来了,母亲的兴奋,无法用语言来表达。1990年10月3日,父母终于踏上了魂牵梦绕、日夜思念的故乡——台湾。一下飞机,立即被前来接机的众亲戚团团围住,鲜花、拥抱、热泪,沉浸在浓浓乡情和亲情包围之中。接下来,他们在故乡度过令人难忘的两个多月,看望了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置身于台湾老百姓之中,他们积极宣传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政策和大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了解到台湾老百姓绝大多数认同祖国统一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他们每到一处都邀请亲朋好友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现身说法,让众多台湾人知道生活在大陆政治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他们还带了好多常州宣传资料分发出去,让台湾人对常州有所了解。对投资感兴趣的台胞,鼓励他们来大陆参观考察、投资兴业。

       探亲回来后,父母一直与台湾保持联系,在台亲朋好友陆续来常州,我家快成台胞接待站了。母亲教育我们家事要当国事做,一定要热情、大方地接待好每位台胞,陪同他们考察企业、参观名胜古迹、采购特产等。台胞一致认为,大陆和母亲在台湾说的一样,不来不知道,一来全明了。经母亲穿针引线,先后吸引台资来常创办了长江大酒店、新谊图片社,康帕克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等多家台资企业。每当领导和同事称赞她时,她都会笑着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

       母亲离世快十年,父亲还是保持着习惯,在母亲灵前天天一炷香,那份思念,与生命同在。我也在台联会长岗位上多年,我牢记母亲遗教,做台联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台湾还有我许多亲朋好友,祖国尚未统一,母亲第一代老台胞心愿未了,我会常常提醒自己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作者系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